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魔术演员的风格,什么是戏剧表演的风格

魔术演员的风格,什么是戏剧表演的风格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5:55:5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按照这种说法,歌剧不是戏剧。这是什么?和戏剧有什么关系?这也是楼主表示的问题的原因。这不仅是独特的(与西方戏剧相比),而且是辉煌的。所以,从《幽梦装》到《宋杂剧》,如果是戏剧,只能说是戏剧的萌芽和初级形态,或者如某些理论家所称的“古代戏剧”,而不能说是戏剧的成熟和高级形态,更不能说是戏剧。

戏曲和戏剧有什么区别?

戏曲和戏剧有什么区别

​古时候,对【戏】有称“百戏”、“散乐”的,有称“戏文”、“杂剧”的,也有称“曲”、“词曲”、“传奇”的,五花八门。现在似乎有了统一的标准了:中国土产的戏叫做“戏曲”,外国传入的话剧叫做“戏剧”。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既有讲戏曲、曲艺的“戏曲曲艺卷”,又有讲话剧的“戏剧卷”。当然,这种划分不见得科学以及在语境不断变化的当下,也不是那么具有说法力。

按照这种说法,戏曲不是戏剧,那是什么东西?它与戏剧的关系如何?这也是楼主所表述问题的缘由。盖因,千百年的发展,【戏】已经种类繁杂,文化背景各不一致了。举个例子,歌剧、舞剧、滑稽戏等算戏曲还是算戏剧?。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戏】这一个字概括,说实话,外国戏剧的历史按下不说,但是呢,在我国古代,“戏”、“剧”和“戏剧”的含义是差不多的,它所包括的范围,也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戏剧、戏曲等等要广泛得多。

当然,“戏” ,“剧”的内涵在咱中国古代也是不断变化的汉唐时期“戏”“剧”“伎”“艺”是通用的,举例如下:1:西汉刘向《列女传》:“荣)收倡优侏儒押徒,能为奇伟戏者,者,聚于旁。”2:东汉张衡《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3:唐崔令钦《教坊记》谈到宜春院、云韶部之歌舞时说:“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楼下戏出队”,“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

”:《教坊记序》:“凡戏,辄分两朋,以判优劣,则人心竞勇,谓之热戏。”小结一下,以上用“戏”字”,多为动词,指演出,但也有名词,如“戏出队”、“欲出戏”、“戏热”等。所以,称“戏”,汉唐时代均有,至唐,则多用“伎”或“艺”。1《教坊记’:“戏日,内傅出舞。”《教坊记序》:“一俘戴百尺幢,鼓舞而进。”“诏日:`太常礼司,不宜典徘优杂伎,”。

《教坊记补录》:“教坊一小儿·“…杂于内伎中上(指长竿)”。“中宣使云:`此伎尤难’。”《乐府杂录》有“坐部俘”、“立部博”。“揭鼓”条日:“明皇好此伎,。以上均用“伎”字。再如《乐府杂录·琵琶,条,记康昆仑与善本“斗声乐”,“德宗诏入,今陈本艺(指弹琵琶)。”康昆仑自云“初学艺时”如何,“后果尽段(即善本)之艺,。

贞元中,王芬、曹保保等,“皆袭其艺”以上则用“艺”字。唯“剧”字用得很少。到了宋代,到了宋代,“戏”、“伎”、“艺”之外,又出现了一个“伎”与“艺”的复合词“伎艺”“伎艺”一词用得极好,它包括宋代以及宋以前的一切表演艺术和技术,比“散乐”、“百戏”、“杂剧”等词都要准确和科学,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更恰当的词可以代替它,这说明“戏”、“剧”等词的概念和名称,不断在衍变。

到了近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生活中,“戏”成了“戏曲”的同义词或省称。如说“到某某地方去看戏”,指的就是去看戏曲,而不是指去听曲艺或看杂技、歌舞;可见,其内涵比过去缩小了。不过口技之“戏”,就不是戏曲。一个“戏”字,就是指戏剧。也仍有指伎艺的,如“马戏”、“隔璧戏”(演员与观众不见面)的此外,“戏”还引伸为“戏剧性’的意义。

如说“这个戏很有戏”,后然而,`谁也没有对“戏,下过确切的定义。所以,我以为,至今仍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戏”一般可以作为“戏曲”、“戏剧”的简称,但在理论阐述上还是以广义的理解为宜。“戏剧”一词的情况稍有不同。到了近代,才固定为“戏剧”,且有了定义,成为“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文darma)即指话剧。”(见《辞海,“戏剧”条)这里,“戏剧”一词有二义,但“戏剧即指话剧”,完全是西方人的概念。在中国,“戏剧“也常指话剧”,是照搬西方的结果,完全不适合我国的情况。我以为,没有必要将西方人“戏剧即指话剧”的观念照搬到中国来,将“戏曲”排除在“戏剧”之外。

我们并不主张排外,对外国科学的东西应该吸收和引进,不科学的东西就应该排斥和剔除。“戏剧”的前一种定义,也是外国人下的。这个定义,既可以包括中国的戏曲,也可以包括西方的歌剧、舞剧等,所以,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后一种“戏剧”的定义,不过是西方人的一种习惯称呼,连西方的歌剧、舞剧也概括不进去,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搬来套用,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呢?因此,我赞成按前一种科学定义来运用戏剧,一词,即戏剧包括戏曲,戏曲不过是戏剧的一个类型。但是呢,在我国的情况看来,不是那么简单,“戏文”这个东西带来了许多影响。宋代的戏文,已经是一种具有相当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特点是有了生、旦、净、末、丑和贴、外完整的戏剧行当,唱、做、念、舞并重的表演“四功”,用以表现一个长篇故事。

这是以往任何艺术、戏剧形式都不曾达到的,是当时我国最为先进、成熟的戏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集百戏于一身,具有与众不同的高度综合性和大型性。一句话,最早地将“戏”、“曲”、“文”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国民族戏剧奠定了最基本的框架,规定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轨道和方向。直到今天,我国各戏曲品种都是从宋戏文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它规定的框架内演变的。

我国古今任何一种称得上“戏曲”的戏曲艺术,其主体部分都是“戏”、“曲”和“文”。剧本文学就是“文”,场上艺术就是“戏”和“曲”。但最能说明戏文先进性的,还是它的脚色体制。脚色(行当)是戏曲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为协调、解决自身与生活矛盾的产物。戏曲是要由演员装扮成剧中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可是,生活中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人物无穷,而一个戏班的演员有限。

于是,就不得不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概括为有限的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由一个戏班中不同条件和专长的演员担任之,这就是生、旦、净、末、丑脚色的由来。比较完整的脚色形成以后,就要求剧作者按照脚色去配置剧中人物。这样,人物、脚色、演员之间,就连结成互相制约的体系,以有限的篇幅(剧本)、有限的演员(班社),去反映和表现无限的生活(人物)。

这不仅是独特的(与西方戏剧相比),而且是高明的。所以,脚色体制的基本形成,是我国戏曲发展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宋戏文最先形成生、旦、净、末、丑完整的脚色体制,并且唱、做、念、打、舞结合,去表现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终于在我国出现了大型的综合性戏剧,这实在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现在,我国戏剧理论界,对我国戏剧何时形成的问题,意见纷纷,争论不休,有说是秦汉时代的,有说是唐代的,有说是北宋或南宋的,甚至有说是元代的。

所以分歧这么大,是因为对“戏剧”所定的标准或定义各不相同的缘故。如果“戏剧”以演员装扮人物演出故事为最基本的标志,那么,确实“优孟衣冠”、“东海黄公”、“苏中郎”、“踏摇娘”等,可算是戏剧了。但是,这些“戏剧”,有的不仅没有形成脚色,而且,故事至简,手法极少,或全用说白,或仅以歌舞表演故事。参军戏、宋杂剧等,有了两个或五个脚色了,但还很不完整多故事略长、手法略多了,但还没有将“唱,做、念、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还算不上大型戏剧。

所以,从《幽梦衣装》到《宋杂剧》,如果认为是“戏剧”,只能说是戏剧的萌芽和初级形态,或者如某些理论家所称的“古代戏剧”,而不能说是戏剧的成熟和高级形态,更不能说是戏剧。现代意义上的“戏曲”概念,在宋代,甚至在元代,也只有戏曲(元代又称“南戏”)具备这个条件;其他形式的戏剧要么相距太远,要么缺乏。

文章TAG:风格魔术戏剧演员表演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