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新中国70年史学繁荣发展的历程与思考,史学月刊怎么样

新中国70年史学繁荣发展的历程与思考,史学月刊怎么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4:16:0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吕中说:“元昊所以敢于凭陵者,人皆以为宝元、康定积弱之故。”④方凤说:“国家惩鉴五季,一意儒臣,尾大之弊虽除,然酿成积弱。”⑤林亦有相似说法:“国朝立国之势,自建隆立极以来,臣民习于宽厚,风俗狃于治安。天下之势,近于委靡而不振;朝廷之制,几于废弛而不举。兵骄士弛,吏玩财困,积弱之弊,识者痛之”⑥,“嘉祐以来失因循,嘉祐、治平以来积宽之弊,转为舒缓积弱之弊,流为安靡。

天下之务,几于柔软而不振;朝廷之制,几于废弛而不举。皆因循之过也”⑦。  二是南宋人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认知。王炎在与洪适的信中论及南宋的国势说:“炎以为天下之事,强则易振,弱则难立,积弱则难立也滋甚,何者?势不便而气先索也。”⑧魏了翁说,南宋以来由于权臣以和戎之名“操持国柄,士大夫靡然从之,堕党崇雠,损威纳侮,卒之国势积弱,士气剥丧”⑨。

真德秀在宋理宗初期上奏疏强武备时说:“圣明在上,躬履节俭,无横恩,无滥予,独不可举之以修武备乎?况以国势积弱之余,不若是,无以奋张而兴起之。”⑩  另外,宋人虽然并不一定使用“积弱”一词,但在与辽夏金(蒙)元相比较中体认宋朝处于弱势。宋仁宗时期,韩琦慨叹宋军“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与敌。中夏之弱,自古未有”(11)。

富弼在向宋仁宗《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比较了辽与宋的国势后痛心地说:“北敌之强既如此,中国之弱又如此。”(12)宋神宗时期欲变法有为,王安石虽然一再用“四夷皆衰弱”(13)来安慰宋神宗,但他也体认到:“累世以来,夷狄人众地大,未有如今契丹。”(14)北宋末期金灭辽、进攻宋之后,大多数士大夫都切身感到宋的兵弱,有的大臣对金军产生了极大的畏惧,《靖康前录》载“李邺归自贼垒,盛谈贼强我弱,以济和议,谓贼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时人号为‘六如给事’”(15)。

宋钦宗“遣宇文虚中往敌营报书”则直陈:“彼此强弱之势,则本朝兵力寡薄,难以迎敌。”(16)建炎三年(1129),大臣慨叹:“今夷虏日以盛强,中国渐致衰弱。”(17)南宋中后期宋的弱势,更是士大夫们的共识,黄震参加修撰宋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时,指出当时的四大弊政“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18)。

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南伐”,召见宋降将杜瑛“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19)文天祥《御试策》中分析南宋国势时指出:“闻古今天下能免于弱者,必不能免于贫;能免于贫者,必不能免于弱,一利之兴,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

文章TAG:史学月刊历程思考繁荣新中国70年史学繁荣发展的历程与思考史学月刊怎么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