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明朝时代完美军械怎么炼,却遗憾的逐渐落后于时代

明朝时代完美军械怎么炼,却遗憾的逐渐落后于时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08:15:0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1636年皇太极为解除伐明时的侧翼威胁而东征朝鲜。本来朝鲜也是以弓箭作为主战兵器的,火器装备相当落后。

但在经历了壬辰抗倭战争后朝鲜的火器迎来了大发展时期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就曾征调朝鲜火枪手助阵,而那时后金八旗军尚不知火器的确切威力,更不用说仿制了。然而在1636年的战争中朝鲜人赫然发现:八旗军不仅已成功仿制了明军最新式的红衣大炮而且已能组织起持续几天几夜的猛烈炮击。事实上从1592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到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东亚地区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先是朝鲜战场上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各种新式火器纷纷登场亮相;继而后金八旗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接着荷兰人入侵澎湖、台湾并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爆发混战;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平定明郑政权;1685年—1688年清军对占领雅克萨等地的俄军发起自卫反击;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

在这百年的战火历练中各种新式武器都在这一地区轮番上阵,应该说直到1690年清朝的火器技术仍处于上升发展过程中: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至此以后清军的火器就给准噶尔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阴影。

然而清朝的火器发展大致就以1690年为界出现了断层:这时的清王朝已平定三藩、台湾,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也被削弱。在统治者看来天下已然承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说在此前近百年战争中明军、清军的火器发展是在一次次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那么在1690年之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宁平静的岁月,统治者开始满足于这种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时又不失时机推出了闭关锁国之策。

从此清政府对外国火器技术的发展一无所知,甚至当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主动邀请乾隆皇帝的爱将福康安检阅英国最新式的火器部队操练时却被一口拒绝。尽管康熙年间的火器大师戴梓发明了新式的连珠铳,却被清朝统治者出于防备汉人的目的而未能流传开来。清朝火器的发展停滞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不过就此认定清朝的火器不仅没发展,甚至倒退回了冷兵器时代就属夸大了:1758年乾隆帝命宫廷画师郎世宁描绘了自己在1739年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这幅作品被称之为《大阅图》——图上清晰反映出清军的火器阵列已达到17世纪古斯塔夫改革后的水平,交之明末孙承宗的“车阵”无论是火器装备率,还是技术水平,乃至战术编制都有相当的进步。

1766年又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四人绘制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从中也能看出:清军、回部和准噶尔均大量使用火器。在《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中可以看出:清军在和大小和卓的叛军对峙过程中双方均已掌握三段式连续射击战术。在《平定伊犁受降图》中叛军跪在清军的马前,双手奉上的不再是冷兵器,而是火绳枪。

但我们仍需注意到:这时已是18世纪晚期,但从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战争场景来看:清军的火器水平大致相当于欧洲17世纪的水平,也就是说自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之后清朝的火器装备几乎就没再经历什么大的发展。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在过去国人传统的印象中一提起这场战争就是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战胜了还用着大刀长矛的清军。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使用的都是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弹药都是用黑色火药制成,当时两国武器的代差并没过去想象中那么巨大。真正导致清军战败的更多的是军队士气和训练体系上的差距,至于武器装备本身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太多,可清军居然出现过有的枪炮已有上百年时间未曾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长期以来自以为天下承平的清政府根本没给军队更换武器装备,而在后勤维修保养上也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当清军一上战场拿出表面上看和人家差不多的武器一打才发现不是哑火,就是炸膛。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你认同这句话吗?有什么依据?

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怕是黑明朝的人说的吧,明朝再黑暗有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黑暗,北方汉人被当作两脚羊,北方十室九空,汉人只得衣冠南渡,如果不是冉闵,北方汉人可能就会被灭亡!再黑暗有元朝黑暗?南方汉人的新婚妻子需要先给蒙古人睡一晚!南方汉人是四等人,蒙古人是一等人。再黑暗有清朝黑暗?满汉有别,汉人留头不留发,中国古代传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拿几亿汉人的血汗钱来养几百万满人,几百万满人不从事生产,天天吃喝玩乐。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须要拿下的,咱先说关隘。关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数关隘都建在山脉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边,据险而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两旁有山脉河流的阻挡,进攻方在没长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关隘是过不去的。

因此只要守住关隘要塞,就能把敌人挡在外面。(陕西东面的两大关口:函谷关和潼关,这个关隘南边是秦岭,北边则是黄河,想从东面进入关中就必须拿下这两个关隘)(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潼关的位置,它介于秦岭和黄河之间,是进入陕西的东大门)(山海关位置,西北是燕山,东南是渤海,就这一个口可以走)(山海关远处的燕山)既然关隘绕不过去,那么那些城市重镇可以绕过去吗?答案同样是绕不过去。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对于步兵而言,补给线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在古代,只要占领一个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并且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做保护,若进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不过古代的城墙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备严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难。

在很多围城战中,面对高大的城墙,进攻方往往束手无策,只得将城市围城铁桶,切断对城内的粮食供给,生生地将守城者饿死。但如果城内粮食充足,在即便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守个五六年也是绝对没问题。并且得益于中国的地下水非常浅,内城随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来,因此不用担心饮水问题。(今天复建的大同城墙,大同是明代九边之一,历史上大同城极少被正面攻破过)如此以来,攻城就是个巨大的麻烦事。

可就算再麻烦,这个城你也得打。但如果你知难而退,选择绕过去,那么不仅意味着你的补给线被拉长,背后还有可能遭到守城敌军的偷袭,那时你就十分被动了。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需要排开阵型的,阵型的正面是一支军队最强大的地方,而阵型的背后则是这支军队最脆弱的软肋。军队如是在行军和打仗时突然遭遇背后袭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阵型崩溃,一旦阵型乱了,人再多都没用。

冷兵器时代可没有移动电台的,底层官兵在混乱之中是没有办法及时接收上峰的命令,军队统帅将失去对全军的控制,如此一来,整支军队的处境就危险了。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护好了自己的身后,但漫长的补给线你就绝对看不住了。敌军抢你几次粮车,你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次当你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带着粮食回城了。就算带不走,人家给你一把火烧了,你能有啥脾气?所以城市重镇也绕不过去,必须打下来。

但事情无绝对,骑兵部队就可以凭借着高超的机动性绕过某些据点和城市,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比如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进攻济南不利的情况下,便选择带领骑兵绕过济南,最后成功地攻占南京,这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巨大优势,当年蒙古人正是凭借着这一优势横扫亚欧大陆的。(骑兵自身携带的粮食和机动速度都远超步兵,因此可以绕过些据点和关隘,长途奔袭敌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绕过山海关攻入中原抢掠,但这些行动仅仅限于抢掠,如果想彻底入主中原,攻城还是必须的)。

文章TAG:时代军械遗憾完美明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