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如何做封赏,汉武帝封赏犒劳

如何做封赏,汉武帝封赏犒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9:48:24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刘邦为何封赏痛恨的雍齿?

刘邦为何封赏痛恨的雍齿

谢谢邀请。其实雍齿与刘邦的事情,用现在商场上的博弈理论很容易解释的通。雍齿曾经是刘邦的合伙人,因为不看好刘邦而投靠别的公司;而面对背叛的刘邦二次创业,兼并了雍齿所投靠的公司,并且成功上市。雍齿从一个合伙人沦为一个打工仔,在所有人都以为对刘邦失去价值之时,结果被再次榨取了最后一丝剩余价值,那就是通过封赏雍齿来堵住其他功臣的嘴。

一、合伙人雍齿,这个汉高祖刘邦的沛县同乡,世族豪强出身。刘邦揭杆反秦时,雍齿率众入股。这期间,雍齿就比较瞧不起刘季这个曾经游手好闲的混混,偶尔还给其制造点麻烦。但是,刘季何许人也,人家野路子出身比你世族出身脑子灵光的多,知道自己要成事就得依靠谁,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对雍齿的使绊子也就呵呵了,甚至刘邦取得丰邑后,交由雍齿镇守。

可见,这个时候的雍齿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比樊哙、夏侯婴这些酒肉哥们重要的多。二、背叛刘邦率弟兄们在外拼杀,雍齿这边献城投靠了魏国周市。面对大本营的丢失,刘邦回军攻城,此时的雍齿向刘邦真正证明了自己的守城能力,刘邦攻打丰邑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无家可归的刘邦只得率领弟兄们投奔薛县的项梁。被合伙人出卖,致使多年心血成为他人嫁衣,刘邦对雍齿的背叛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这时候,刘邦心中估计在念叨着小马哥的名言: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三、打工仔被合伙人出卖了,辛苦拼的基业也没有了,但刘季很幸运,兄弟还在。就这样,刘季带着弟兄们经过二次创业,终于建立自己独立控股的大汉集团,雍齿所在的公司也被大汉集团兼并过来,雍齿从曾经的合伙人变成刘季手下一个打工仔。

四、开发剩余价值这时,刘邦功成名就,大封功臣。底下这些弟兄们就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说刘邦偏心,封赏不公平;于是刘邦就请教高参张良。张良就建议道: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于是,此时在别人眼中失去价值的雍齿,再次被刘邦榨取了一次剩余价值。刘邦马上封雍齿为什邡侯,位次居五十七。大家的嘴就这样被堵上了,雍齿也就心里美滋滋的偷着乐去了,刘邦也就懒得再去跟曾经的合伙人计较啥了。

朱元璋称帝之后,又是如何封赏自己的亲戚的呢?

朱元璋称帝之后,又是如何封赏自己的亲戚的呢

整体来说,朱元璋称帝以后,对于自己的亲戚还是很大方的,有功劳的亲戚封赏的很不错,没有功劳的就厚待,早逝的就追封。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当上皇帝以后,是怎么对待封赏亲人的呢?先说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布衣,早年贫困到甚至要靠乞讨为生,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是生活不易,所以等到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了明朝以后,仅仅剩下外甥李文忠了,还有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

原本侄子朱文正也可以活到开国以后,但是因为不忠被朱元璋软禁至死,还有一说是朱元璋亲自打死的。不过朱文正倒是留下了子嗣。先说说朱元璋对这一侄一甥怎么样。朱元璋起事以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死了,只剩下了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来投靠他,朱元璋对这二人可谓是视如己出,甚至将李文忠收养为养子,为这二人一个取名朱文正,一个取名朱文忠,可见对这二人也很重视。

朱文正在朱元璋夺取江南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功劳,在洪都保卫战中抵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也是个将才。后来因为对朱元璋给予的封赏不满,所以想要投奔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软禁至死。其实朱元璋对朱文正封赏不多,应该是想借此给部下看看,我亲侄子立下大功,我都是这么点封赏,更不用说你们了,大家知足吧。但没想到朱文正年轻气盛,领悟不到这层意思,最后只能草草落幕了。

大明开国以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子,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分封为靖江王。虽然只是郡王级别,但靖江王在明朝的地位特殊,明史记载:“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说白了就是靖江王的高于郡王,低于亲王的,介于两者之间。朱元璋能对侄孙如此,是看在大哥朱兴隆的面子,也是念其侄子朱文正的功劳,可见朱元璋对于亲戚还是很不错的。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注意这个开国第三功臣并不是靠亲戚关系评的,而是靠着真正的战功评的,可见李文忠也是个能力很强的人。李文忠十二岁时,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去投奔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后,将其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李文忠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建功颇多,后来恢复了李姓。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外甥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是朱元璋称帝以后,唯一一个活着的同辈亲人。因此朱元璋对他赏赐很多,李贞先后被封为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去世以后被追封为“陇西王”,谥“恭献”。再说说朱元璋那些没有活到开国的亲人。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朱兴隆的儿子就是朱文正,孙子是首任靖江王,因此后来后被诏祀为靖江王始祖。

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朱兴盛早逝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朱元璋追封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朱元璋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根据一些资料来看,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二姐一家对他很好,所以他知恩图报。而大姐一家因为他反元的身份,害怕牵连到自己,所以并没有过多接济他,因此朱元璋开国以后并没有追封这位大姐,还是外甥李文忠有次提起以后,朱元璋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最后总结来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活到开国以后的也就是外甥李文忠、二姐夫李贞,还有一个侄孙朱守谦,朱元璋对这三个人是相当不错。早逝的几位哥哥姐姐,朱元璋是追封的追封,像大哥朱兴隆有后人在,就将这个后人朱受谦封为靖江王,可谓是仁至义尽,尽心尽力了。不说朱元璋的好与坏,就说朱元璋对于亲人这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并非冷血之人,可见这位乞丐皇帝,心中对于亲情也是很重视的。

请教一下各位,韩信向刘邦请求给樊哙封赏,错在哪里?

请教一下各位,韩信向刘邦请求给樊哙封赏,错在哪里

韩信主动给樊哙请功,从而使得刘邦心里很不爽。大家试想一下,当时刘邦已经把兵权交给韩信,为了防止韩信造反,这才把自己的兄弟们安排在军中。万没想到,韩信此时不仅没有把他的兄弟们排挤出军队,反而要给樊哙请功。这意图就有点小可怕了啊,难道说樊哙都被韩信收买了?又或者说,这是韩信在为自立而收买人心?不管是哪种可能,韩信都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了,那就是彻底触怒了刘邦。

刘邦的班底是不能动摇的,这是他的底线。01韩信给张耳请封赵王,这是故事的原型。韩信有没有给樊哙请功,这件事在历史上是没有记录的。不过通过另外一件事,足可以让我们相信,这种事情,韩信是干得出来的。当年张耳是贤能的长者,在赵国危急时刻,张耳抱着赵歇跑路了。本来打算投奔巨鹿的好友陈馀,结果陈馀却不肯接纳。自此两人就有了嫌隙。

后来项羽击败了章邯,解救了赵国的危机。这个时候张耳质问陈馀,结果陈馀居然把兵权扔给了张耳。这俩人就彻底崩了。项羽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念及张耳的功劳,就封他为常山王,而陈馀也有大功,却只得了个侯爵。那么好了,陈馀居然连同田荣,一起发起了对张耳的进攻。张耳再次仓皇逃离,此后韩信带兵前来,帮助张耳击退了对手陈馀。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向刘邦请求,将张耳封为赵王。那么韩信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他难道不清楚,这种封赏的工作,应该是发自刘邦的内心,才是比较合理的么?张耳本来就是去投奔刘邦的,这个时候刘邦这边派来的韩信,帮他解决了所有问题。而且还要向刘邦请求封他为赵王,这样的恩情,对张耳来说实在是太重。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史记》况且,王爵这东西的价值太高,你韩信只不过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随时都可能被刘邦撤掉,拿什么来请封张耳为赵王呢?02韩信真的没想那么多,他只想快点稳定赵地。张耳素有长者之风,又是一位能力出众的人。

韩信一眼就觉得这个人靠谱,所以希望张耳能够帮助刘邦管理赵国。韩信是真的没有政治头脑,但凡他要有点政治头脑,也不至于后来落得个被吕后乱棍打死的下场了。在正常人看来,韩信提拔张耳,极有可能有这么四个目的。第一,韩信提拔了张耳,那么张耳对韩信肯定是感恩戴德。张耳成为赵王以后,那韩信的地位就比赵王还要高,足以成为刘邦手下中最牛的一个。

第二,韩信如果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那么他提拔上来的张耳,在关键时候,说不定会倒戈一击支持韩信。第三,就算韩信没有造反的心思,可是他也有可能借此结党营私。凭借自己的战功,向刘邦请求封张耳为赵王,这是为了拉拢张耳。第四,韩信这是在给自己铺路。既然他能够有资格请求刘邦封一个赵王,那么下次他自己要做王爵的时候,也可以请求刘邦册封了。

不管韩信出于哪种目的,在刘邦看来,这都是不可饶恕的。因为这些目的,都充分说明了韩信为了一己自私,使得刘邦处于被动局面。封谁为王,那是刘邦应该说了算的事情,你韩信,顶天了不过是给刘邦打工的打工仔。现在你这一个打工仔,管起了老板提拔谁做车间主任,是不是管得太宽了呢?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当然了,我们知道应该是韩信是被冤枉的,这哥们儿在战场上是一块璞玉,可是在政治上,是块废铁。03韩信做不出对不起刘邦的事情。

郦食其靠着嘴巴就把齐王给说动了投降刘邦,这水平真的没谁了。可是韩信的大军已经陈列在齐国边境,这个时候韩信的谋士蒯通,则让韩信果断攻打齐国。这一举动将郦食其给害死了,不过韩信在军事上十分给力,没多久就打下了齐国。这个时候蒯通向韩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计策。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蒯通让韩信守住齐国,与项羽、刘邦纷争天下。这件事看着的确挺靠谱的,可是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他认为自己是刘邦一手提拔上来的,而且刘邦对他那么信任,把军权都交给了他,他不能做对不起刘邦的事情。

这是个做大事的人该想的事情么?如果韩信是个普通人,那么我们要竖个大拇指,这个人绝对是一流好人,有长者之风。但是韩信不是普通人,他手下就几十万大军,他完全有能力自立为王。话又说回来,既然他不希望做对不起刘邦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又要跟刘邦要个代理齐王做做呢?难道是为了过把瘾么?他本人对刘邦的确是忠心耿耿,可是他做的这件事,却让刘邦觉得,韩信有自立为王的打算,反而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总结:韩信最后还把蒯通给卖了。蒯通给韩信出的主意确实不错,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韩信的地位可就完全不同了。可惜蒯通所托非人,韩信不是称帝的料子。后来韩信被吕后骗去,要被打死的时候,他无缘无故冒出来一句:真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话,这才让自己死在一个女人手里。蒯通表示太无语了,你不听劝诫也就算了,把蒯通卖了又是几个意思?后来刘邦果然把蒯通喊来表示要杀了他。

对恩人下手,给仇人封赏,新帝刘邦为何做出如此诡异的事?

与其说刘邦行事诡异,倒不如说他拎得清大局,玩得了人心。问题里所说的刘邦的“恩人”,应该是指丁公——丁固。而“仇人”,则是刘邦咬牙切齿爆粗口的雍齿。刘邦并不是出生于帝王之家,他后来拥有的一切,都是他在摸爬滚打中奋斗出来的。既然是从底层往上爬,就很难一帆风顺。时不时出现个互相看不对眼的人很正常,出现命中的“贵人”也很正常。

所以刘邦和丁固、雍齿的交集,本身就是时势决定的。但刘邦对他们的态度,却不是随便应付了事。《史记》记载,项羽手下武将丁固奉命在“彭城之战”后追杀刘邦。在彭城西边,刘邦不幸落进丁固手里。纵观刘邦的奋斗史,这种危难关头实在不少。刘邦对此也是驾轻就熟,当即求丁固,说:“两贤岂相厄哉”!意思是:你我都是英雄。所谓英雄惜英雄,你怎么忍心对我痛下杀手呢?英雄之间又怎么能相互迫害呢?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刘邦这样的说辞未免有些理想化。

但在古代,人们确实重情义,思想往往更简单。所以丁固脑门一热,就把刘邦放了。后来项羽兵败,丁固作为项羽手下本成为俘虏。但他仗着自己当年放过刘邦一马,主动提起自己的“恩人”身份。结果刘邦就以“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理由,把丁固绑了在军中游行示众,最终斩首。其实,刘邦给的理由已经很有说服力。

刘邦刚刚建立大汉,劳苦功高的一群手下正面临选择。这些手下作为开国功臣,很可能因为对后期封赏不满而谋反。所以刘邦此时也是在告诫手下们,要安分守己,忠于自己。丁固的下场,就是未来不忠者的下场。而另一方面,刘邦也是个有血性有脾气,想为自己“报仇”的人。当时落到敌军手中,还是因为对方高抬贵手自己才捡回一条命。

这样的事一想起就会让刘邦觉得有失颜面,又何况丁固在成为俘虏以后还主动宣扬呢?既然丁固要“蹦跶”,刘邦也就不会介意用他来给自己立威了。而相比于丁固的倒霉,雍齿就是真的走运。虽说雍齿和刘邦是同乡,但两人一直不对盘。后来雍齿甚至背叛刘邦,搞得刘邦要从项羽那借兵才把雍齿结结实实收拾了一顿。在刘邦看来,虽然雍齿这个人非常讨厌,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有些军事才能。

所以最后雍齿投降刘邦,刘邦也没有取走雍齿性命。本来对雍齿来说,还活着就已经不错了,后来还被刘邦催着封赏,就实在是超出了两人的交情。刘邦之所以给这个平生最憎恨的人赏赐,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如果说处理丁固是警告群臣,那封赏雍齿就是安抚群臣。刘邦称帝后,对功臣的赏赐迟迟未能处理完。手下的一些大臣坐不住了,隔三差五就坐在一起商量谋反。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中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从关羽对各位大将的封赏,可以看出蜀汉集团内部的一些端倪。蜀汉之所以无所作为,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关羽的态度,可以看做是蜀汉核心层的态度。在蜀汉上层存在严重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情况。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01亲者太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派遣使者前部司马费诗到了荆州。

关羽迎接到公馆,还没有等费诗喘口气,就急急的问道:“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诗说:“五虎将之首。”关羽问:“哪五虎将?”费诗说:“关、张、赵、马、黄是也。”一听老将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就不干啦,一肚子意见。费诗就用刘邦封韩信为王,位在萧何、曹参之上的故事开导关羽,并且说:“你跟汉中王是兄弟,你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你啊。

”关羽茅塞顿开,于是欣然接受。虽然是小说,关羽也不至于如此孩子气,但我认为,这个桥段还是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刘备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在刘备创业的前期,的确是三兄弟一心,不离不弃,刘备才得以生存下去;但刘备之所以居无定所,像一个浮萍,四处游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能与地方利益集团融为一体,本土化战略实行的不好。

这是刘备最终不能有大的作为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最初与刘备一起打天下的铁兄弟绑架了刘备,致使他不能走得太远。02疏者太疏刘表单骑赴任,能够成就荆州的霸业,就在于与荆州地方豪强和士族势力打成了一片,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尽管刘表也是皇室宗亲的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本而言,还是其正确的本土化战略。而刘备占据荆州后,并没有做好本土化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

特别是诸葛亮、张飞、赵云在进入西川之后,关羽留守荆州。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负,更与原有的荆州豪强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与傅士仁、糜芳等留守大员都搞不好关系,最终在关键时刻,给关羽背后一刀。这看似是关羽一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蜀汉整个集团都存在的问题。在进入成都之后,刘备就面对着如何处理刘璋部属及当地豪强士族的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关张是蜀汉的核心团队,刘备能够屡屡死里逃生,得益于三兄弟的不忘初心;在取得荆、益之后,依然依靠这个核心,就很狭隘啦。从关羽对待五虎上将的态度,就看出这种狭隘的理念在左右刘备集团的决策。关羽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人家老黄忠,凭得是自己的本事和战功,难道就因为没有马超的身世,关羽就感到很屈辱吗?张飞一个杀猪的也能位列马超、赵云、黄忠之上,就因为他是你弟吗?关公是财神爷,我不敢得罪他,我还想发财。所以我不想把关公这个情绪,过度的解读。但我认为,这种中国人固有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理念,在蜀汉一直严重存在,致使他们不能融入到地方集团中去,也就得不到地方势力的全力支持,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亲戚们都被封赏,可为什么偏偏不赏他的大姐?

朱元璋不追封他的大姐,确实是因为姐弟之间没什么感情,但也谈不上有什么私人恩怨。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本应该奉旨去“肃清江淮”的大元河南王、太傅、左丞相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退守泽州(今山西晋城),和包括皇帝妥懽帖睦尔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内的元廷中央正式打起了对台戏。就在北方的元朝内部自己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正月初四日,南方的雄主朱元璋在金陵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

即位当天,朱元璋就追尊了自己有名可查的四代先祖为皇帝,又追封自己早已去世的伯父、亲兄弟和堂兄弟为王爵。二月二十九日,老朱追封已故的二姐为孝亲公主,又册封依然健在的二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盖闻王姬锡号,制有肇于成周。公主颁封,礼复崇于炎汉。上稽古典,兹用追崇。故姊朱氏夙孝尊亲,复严闺阃。事舅姑以柔顺,致室家之肃雍。

宜享永年,倐然谢世。缅惟同气,爰举褒封。泉壤有灵,当歆至渥。可追封孝亲公主。—《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但是孝亲公主既然是二姐,自然在她之上还有个大姐。朱元璋为什么只追封自己的二姐,却对大姐不闻不问呢?二人之间是否如传闻所说还有难以化解的恩怨呢?朱元璋剧照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据朱元璋自己在《朱氏世德碑记》中的记述,他们朱家出自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元朝的淘金户。

元代贵族对金银制品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因此在全国设立了众多的黄金淘采和征收机构。但是众所周知江南一带并不产黄金,为何朱家还会是世袭的淘金户呢?根本原因还是江南富庶,淘金户本身并不真正去淘金子,而是靠种地换钱,然后买来金子交给朝廷。这样一旦年景不好,立刻难以为继。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最终无力供应岁赋,只能带着两个儿子迁往(逃往?)盱眙县。

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供岁赋。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朱氏世德碑记》逃离了岁役之后朱家日子有所好转,但是在朱初一死后再次一落千丈,老朱的伯父朱五一和父亲朱五四被迫先后迁往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朱五四一共四子二女,老大朱重四出生于盱眙,老二朱重六、老三朱重七出生于五河,朱元璋本人则出生于凤阳。

从朱家四兄弟的出生地来看,活脱脱就是一部老朱家的逃亡路线图。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席卷朱元璋家乡的瘟疫,夺去了他的父母双亲和大哥的性命。当时的老朱家一穷二白,连收敛父母的棺木都无力措办。幸亏同乡地主刘继祖大发善心,朱五四夫妇才得以入土为安。家中一下子没了顶梁柱,朱家老二、老三、老四三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朱家两个女儿早已出嫁)。

最终的决定是这样的:老二朱重六守家,老三朱重七出去入赘,老四朱重八出家。朱元璋剧照在当时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之下,寺庙也养不了闲人,重八大和尚出家没多久就被打发出去自己化缘。日后功成名就的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颇为令人玩味: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御制皇陵碑》根据这一句“依亲自辱,仰天茫茫”,很多人据此演绎出一场朱元璋前去投奔大姐家,结果反被赶走的家庭人伦大戏。再据此推断老朱之所以称帝之后没有追封大姐,就是为了报当年相辱之仇。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从未谋面的姐弟俩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月十一日,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去世,享年76岁。上文说过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他和老朱的二姐孕育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李文忠。凭借着儿子的赫赫功劳,李贞本人也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恩亲侯加封为曹国公。

驸马都尉李贞,重厚朴直。自壻我家,孝行惟谨。不幸皇姊早世,携其幼子从朕于起义之日。朕念亲亲之恩,特加抚慰。后居京师,复命密迩于朕,以乐寿康。升以侯爵之崇,用永安荣之福。今子文忠又能佐朕平定天下,受封曹国。理宜进封,以示褒显。—《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七》那么问题来了,根据李贞去世之时的年龄,他的出生时间大致应该在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比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要大上20多岁。

从常理推论,老朱的二姐也应该比他大上二十多岁才合情合理。换句话说,朱元璋和他大姐之间的年龄差就会更大。李文忠画像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初九日,朱元璋正式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从太原长公主的册文来看,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老朱本人都没有见过他大姐长什么样:故姊朱氏,以柔懿贞淑之德,归于王氏。

何期未久,与夫相继而亡。—《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从册文来看,老朱的大姐嫁到王家之后没过多久,就和夫君王七一相继去世,连子嗣也未来得及留下。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即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意味着已经可以出嫁。而以她和朱元璋二十多岁近三十岁的年龄差,姐弟俩大概率是没见过面。迟来的追封朱元璋之所以会在洪武元年就追封二姐为公主,封二姐夫为恩亲侯,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老朱本人要报恩。洪武五年李贞进封曹国公的同时,朱元璋的二姐也被加封为曹国长公主。在册文之中,老朱提到姐姐当年“抚弟以慈”,这里的“弟”,自然是指他自己。日后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投奔朱元璋之时,老朱说了这么一句话,可见他和二姐之间的感情:外甥见舅如见娘。凤阳明皇陵其二是因为李文忠的功劳。老朱的这位亲外甥既天资聪颖又勇武过人,在他舅舅和张士诚的多年交手之中,李文忠扼守严州,狠狠地掐住了张士诚集团的咽喉之地。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总攻,徐达、常遇春兵围苏州,李文忠取杭州。当年年底,李文忠升任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复姓李氏。对于这位劳苦功高的外甥,朱元璋通过追封其父,加封其父的方式来施恩,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大姐,老朱和她素未谋面,谈不上有什么感情。王家也没有一个像李文忠一样的英雄外甥,需要朱元璋来笼络。

此外老朱在洪武三年的追封公主册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原因。朕自即位以来,伯、兄、弟、侄,皆已追封王爵。惟我姊及姊夫,早世无后。为因兵革,不知葬所。—《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换句话说,因为战乱频频,老朱已经找不到他大姐和大姐夫的葬所,所以一直拖着没有追封。直到李文忠找到了他姨娘、姨爹的灵榇(指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朱元璋这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我们来捋一捋从洪武元年二月到洪武三年六月之间,李文忠的时间线。洪武元年二月初八日,即在其母被追封为公主之前,李文忠总兵往福建,协助汤和南征。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命常遇春率军从凤翔府回援北平,而李文忠也已经从福建到了北伐明军阵中。七月,常遇春在军中暴卒,李文忠奉旨领其众由北平赴援大同。十二月,李文忠回到南京并向皇帝举行了献俘仪式。

洪武三年正月,李文忠再度奉旨北伐,并且在五月一举攻克应昌,俘虏了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以及后妃、宫人,宗室、高官无数,一直到当年十一月才回到南京。应昌古城遗址换句话说,李文忠在这三年里面真正身在南京,时间相对自由的,只有洪武二年年底到洪武三年年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最终李文忠在盱眙县找到了姨娘的灵榇,朱元璋下旨在太平乡叚家庄改葬了他的大姐和大姐夫。

结语: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在洪武元年第一时间追封大姐为公主,并非出于野史传说中的私人恩怨。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太原长公主去世的时候,朱元璋本人尚未出生。不过换句话说,虽然没有仇,可也谈不上有什么姐弟之情。从李文忠没花多少时间就找到太原长公主葬所来看,朱元璋在册文中所说的没有册封的理由,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也说明他老人家没拿大姐当回事。

朱元璋从小就和二姐感情深厚,二姐夫李贞又对他们家多有照顾,外甥李文忠更是开国元勋,于情于理,老朱都会在将追封二姐为公主优先考虑。但是老朱和大姐没有感情,不代表朱家姐妹之间感情淡漠。从李文忠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姨娘葬所的举动来看,有可能曹国长公主临终之时对他有什么交待。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时间点,洪武三年五月李文忠在应昌端了元朝皇室的老巢,朱元璋一个月后就追封了大姐,显然是给外甥的面子。

一代仁君汉文帝也有自私的一面,朱虚侯刘章为何得不到应有封赏?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励精图治,整顿国政,出台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法令,促进了汉朝的稳定与发展,他与儿子汉景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他的母亲薄姬不受汉高祖的宠爱,仅被汉高祖宠幸过一次,但就是这一次,让她生下了未来的汉文帝刘恒。刘恒八岁时接受封地,此后一直在封地中养精蓄锐,他在这段时间的隐忍中养成了沉着、冷静的性格。

此后,刘恒被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挑选继承了皇位,继承皇位后的他小心谨慎,唯恐踏错一步。朱虚侯刘章是汉高祖子齐惠王肥的次子,早年间负责守卫京城,吕太后将其封为朱虚侯。在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用事,大肆分权于吕氏子弟,一时间竟然隐隐有了压过刘氏子弟的势头。一次刘章入宫和吕后及吕氏家族等人宴饮时,吕后命刘章担任酒吏。

刘章趁此机会向吕后自请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吕后答应了他。之后大家都纵情欢乐时,刘章对吕后说:“请为太后言耕田歌。”吕后感到很有趣,因为刘章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王子皇孙,怎么会知道种田的道理呢,于是让刘章说了下去。刘章说:“深耕禾既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其中隐含了对吕氏的讽刺,意思是说现在刘氏子弟的势力减弱,为了让刘氏势力强大起来,就要除去杂草也就是吕氏。

吕太后听了这番话心中火冒三丈却又故作镇定。忽然之间,吕氏的子弟中有一个人因为喝醉了酒想要离开,刘章持剑追上,拔剑就将其斩杀,然后泰然自若地对吕太后说:“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太后和随从的侍卫都十分惊愕,但是由于之前已经答应了刘章按照军法行事,所以也无法对其加以惩戒。经过这件事吕氏家族的子弟都对刘章十分畏惧。

但是此后,在吕太后的扶持下,吕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了起来,于是刘章和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同谋划,诛灭了吕氏子弟,将刘恒拥护上了帝位。因为朱虚侯立下了大功,于是被汉文帝加封了二千石俸禄,之后在文帝二年(前178),刘章又被封为城阳王。这些不能够证明刘章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实际上,汉文帝对其的封赏还是足够的。

但是由于刘章在位仅两年就去世了,所以想要增加对其的封赏也做不到。那么为什么相比之下,对朱虚侯的封赏相较于对周勃和陈平的更少呢?一方面是因为朱虚侯本就是汉室子弟,维护汉王朝的稳固是他应尽的责任,且他本就被封为侯,上升空间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文帝后来听说刘章一直想推举他的兄长齐王刘襄担任皇帝,所以对其封赏相对较少。

并且刘章娶了吕氏家族的子女为妻,在当时许多吕姓家族的女子都被杀害,汉文帝的元妻似乎就因为这个原因,在历史上都没能够留下过多的记录。而刘章的妻子虽为吕氏的后代,但是一直站在刘氏阵营,因此保得了自己的周全,但是也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刘章不可能被过高的封赏。所以不能说是汉文帝亏待了刘章没有给他应有的封赏,汉文帝给予了刘章合理的封赏,只是没有给予较高的赏赐罢了。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假如有两个职位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辽宁舰的舰长;一个是蒙古国的海军司令。你会如何取舍?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实际上两个职位之间的差距,我觉得简直比例子里的还要悬殊:一、爵位和官职的差距爵位是封号,一般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级别,一般王、公的爵位赐予宗室,正常情况下,侯爵已经是一般人能获取的极限。

爵位是一种称号,虽然能领取俸禄,但一般情况与实际职权无关。但爵位除非有谋逆等大罪之外,一般都能世袭继承,至少也是终身制的;官职是实际职责,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高低不等,每个品级都有具体的官职,来对应该职务的权利职责。职务是可以变动的,故而谁也别想躺在一个舒服的职位上赖一辈子,更别说传给子孙了。况且,按照汉制,担任某些品级以上的高官,身上有爵位是一个前置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爵位的含金量要比官职高得多。虽然当时诸侯割据,汉献帝如同傀儡,但谁也不敢说当时不是汉家天下吧。关羽的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表奏的,但其具体来源是来自于汉献帝,也就是汉家正统。这个爵位走遍天下,不管哪路诸侯你也得捏着鼻子认!蜀汉政权中有正统爵位的仅二人而已:宜城亭侯刘备、汉寿亭侯关羽,巧得很,两人都是侯爵,而且都是亭侯。

刘备封关羽前将军的时候,虽然给自己挂了个汉中王的衔,但这玩意是自封的呀,刘备在朝廷的备案是宜城亭侯。一个亭侯给另一个亭侯封官,听着都觉得好笑。更何况,傲气如关羽,岂能轻易接受?二、接受官职相当于明升暗降在前期,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像朋友,像兄弟,像合伙人,唯独不像君臣。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的本钱就是刘琦的一万部队,关羽的一万水军。

也就是说,刘备的军事力量完全处于关羽的领导之下。要把刘备集团比作一家公司的话,刘备和关羽更像和不同的分管经理,刘备只是多挂了一个法人的职务而已。关羽稳居该集团第二人的位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封赏群臣为止。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荆州就是刘备的全部势力范围,能放心把这地方交给关羽。足可见他们彼此的信任,和关羽的地位之高。

但等到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已经成型。有功的群臣需要得到封赏,刘备的领导权力需要得到强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传说中的五虎上将)分别得到军职的封赏。关羽,蜀汉第二人的身份,一下就拉低到了蜀汉高级将领之一的地步。这无疑是对关羽身份的一种削弱。对此,刘备也是心知肚明,故而在前将军的官职后面,还特意加了一道“假节钺”的特权来弥补关羽受到的损失。

靠着这道特权,可以自主任命官职甚至是自主决定征伐(哎,要是没有这道特权的话,或许关羽也不至于沦落到走麦城的地步)。“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规矩关羽也清楚。既然选择了这么一条路,那他与刘备的关系迟早要由兄弟转化为君臣。但清楚归清楚,该表达的不满还是要表达:不然就该被那些新进官僚当自己失宠来欺负了。自己孤悬在外,一旦被人上眼药的话,那荆州就危险了。

所以,不论是挑黄忠还是马超的刺,都有这个方面的考虑;等到发泄完毕,关羽还不是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结语:刘备对于关羽的任命,关羽必须接受,但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接受。这个过程中非常的考验情商:如果执意不接受,可能导致刘备收拢川中人心的计划受到影响;如果痛快接受,那必然在川籍大臣的心里留下一个关羽软弱可欺的印象,会给荆州带来麻烦。

《雍正王朝》康熙帝不同意封赏十三阿哥,对胤禛说:做一个真正的孤臣,真正意思是什么?

四阿哥胤禛在江南筹款后,康熙皇帝召见四阿哥,胤禛表示要追比国库欠款,不惜自己做一个孤臣。而后想让康熙皇帝封赏十三阿哥,但是康熙皇帝不准,而且还不准十三阿哥参与追比国库,并对胤禛说:做一个真正的孤臣,胤禛当时对“孤臣”的理解应该还没有达到康熙皇帝的高度,那么真正的孤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这个“孤臣”有三层意思:一、官场行为上的“孤臣”;二、政治势力上的“孤臣”;三、皇权上的“孤臣”;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称孤道寡,孤本来就是古代帝王的自称,所以要当皇帝的前提就是要当一个“孤臣”,当然这个臣必须前提是皇子身份,而八爷之所以不可能被康熙帝选中,就是因为他不仅不是“孤臣”,还结党营私,要知道所谓官员的民意怎么比得到上康熙帝的圣意。

这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要求接班人是一个三层意义上的绝对“孤臣”: 一、官场行为上的“孤臣”康熙是一个很仁厚的君王,治理下属官员不常用严刑峻法,甚至经常包庇贪污官员,虽然他晚年已经意识到自己很多执政方式带来的弊端,但是已经积重难返,他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皇子能够出来帮自己执行一些自己不能亲为的事情。比如说这次的追比国库欠款就是得罪人的事情,康熙不愿意自己做,明哲保身的皇子也不愿意做,能在官场上做出这种行为,无异于自绝于满朝文武,这是真正的“孤臣”,因为为这种人从此以后在官场上绝对是混不下去的。

但是如果这个人作为皇帝的接班人就无所谓了,毕竟皇帝就是要控御百官,如果不会得罪人,那么无非是另一个康熙帝,所以玄烨想选一个“孤臣”来做接班人,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 二、政治势力上的“孤臣”做了得罪人的事情,还算不得真正的“孤臣”,因为康熙另外讨厌的一点就是结党营私,八爷和九爷、十爷、十四爷结为一党,彼此在政治上互相联盟。

如果以后其中一个当了皇帝,其他人如何自处,皇帝又如何自处,很容易祸起萧墙,而自毁清朝元气,所以皇帝未来的接班人绝对不允许和皇子之间形成政治同盟,如果形成了那么现在就把它掐断,这就是为什么康熙皇帝有意不让十三爷参与其中,就是要让四阿哥在政治势力上也成为 “孤臣”。当然这其中也有保护十三爷的意思,毕竟接班人可以孤,但是日后能够帮助雍正皇帝的没必要太“孤”,不需要让十三爷也一起出去得罪人。

三、皇权上的“孤臣”得罪了大臣,没有兄弟帮助,成为“孤臣”,这是康熙选择接班人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康熙帝一句让你成为真正的孤臣,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让四阿哥也不要攀附未来的皇权,也就是太子一党。太子有问题,康熙帝是知道的,问题有多严重康熙帝也是一清二楚,四阿哥和太子搅和到一起,不管是真心还是有所目的,康熙皇帝自然是门清的。

此时的康熙已经有意的在考验四阿哥成为接班人的可能性,所以也在暗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臣,毕竟追比国库最后一定会追到太子在这里,别人不清楚,康熙是绝对知道的。毕竟一个帝皇,不仅与臣子是孤,于兄弟是孤,于所有可能分享权力的人都是孤的,只有利用和妥协,康熙帝就是想让雍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的“孤臣”可那么好当,也是对四阿哥考验的开始。

文章TAG:如何做封赏汉武帝封赏犒劳如何汉武帝武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