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攻城掠地和氏璧怎么得,为赵国立下过无数战功的廉颇被迫流亡他国

攻城掠地和氏璧怎么得,为赵国立下过无数战功的廉颇被迫流亡他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1 17:26:0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被秦王拥有,有传闻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就命人把这块玉璧雕成玉玺,上面刻有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玺之后一直传承到后唐时期,一直到儿皇帝石敬瑭灭掉后唐之后,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人玉俱焚,和氏璧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了,从我们现在考古出士的春秋战国玉璧形制来看,用玉璧改制玉玺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史书《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进行了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就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而且玉璧的形状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从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秦代玉质玺印来看,秦代玺印多为方形,印钮多作覆斗形,纽下钻横孔,以便于绶带穿系,并且在秦朝之前,印章统称为“玺”。

秦皇统一天下后,“玺”这个词成了天子专用,普通人的只能称为“印”,开始了玺印有别。一个代表了皇帝权威的“玺”,用一块薄薄的玉壁来制作,还小过老百姓的印章,这个可能完全没有。所以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完全是谣传。和氏璧现在在哪?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和氏璧陪葬在秦始皇陵中。另一种是项羽掠夺宝物的时候,被项羽拿走了,随着项羽的战败,流落在民间成为了迷。

秦国为什么宁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用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壁,并非是真心实意。而是秦王自以为英雄,未经深思,也不乎十五城的得失,更没有考虑十五城中有秦国的战略要地,而随口答应而已。另外是当时秦国秦王赢政的政治需要,以给秦太后做寿为名,以十五城换壁这件事,对赵国扣其他几个国家,进行政治瀛威。是想以此白得和氏壁。所以在赵国送来和氏壁后。却没有拔给赵国十五城,由此才会有蔺相如,抱壁撞柱之举。

《三国演义》袁术居然敢称帝,有几员猛将?实力如何?

袁术称帝不明智,但的确很有实力东汉末年,袁术在群雄争霸正酣之时,悍然僭(jiàn)号称帝,这在当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袁术称帝正所谓“出头的椽(chuán)子先烂”,此时先称帝的人,势必会被其他势力联合围剿,然后名正言顺地分赃。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袁术被“群殴”而溃灭。乱世争雄就应当学习明太祖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才是稳如老狗的打法。

那么袁术当时为何会不合时宜地称帝呢?他究竟有怎样的实力,令他膨胀嚣张到如此地步?底蕴深厚,名利兼收袁术出身的汝南袁氏,在东汉末年可是顶级豪门,四世三公的牌面,也就弘农杨氏能与之相提并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家自然也少不得参与其中。以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为代表,在争霸初期,逐渐成为了割据诸侯中的佼佼者。

当然,这也不算奇怪的事情,人家要背景有背景,要资源有资源,要名声有名声。这些优势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们拉拢人才、组建军队的效率比其他诸侯要有效率得多。占地为王,兵强马壮袁术称帝时,到底有怎样的实力,我们不妨简要地梳理一下袁术的创业历程。公元189年,董卓擅行废立,挟持天子,控制朝纲,祸乱天下。时任后将军的袁术畏惧董卓的残暴和威势,逃到了南阳,并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

△袁术初始根据地——南阳之后,孙坚从长沙北上,依附于袁术。袁术则命孙坚向东攻略豫州,并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孙坚组建豫州军后,领军讨伐董卓,袁术在后方支应粮草。腾挪辗转,割据淮南公元190年到191年,袁术有了孙坚这个得力打手,总体战绩不错,连董卓都要退避三舍。只是,南阳这个地方属于四战之地,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

加上袁术不懂治理地方,法度不严,民政不修,乱征粮饷,肆意妄为,所以南阳被祸害得乌烟瘴气、由盛转衰。公元192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拉袁术入伙一起干大事。结果袁术反对,兄弟二人由此积怨成仇。袁绍联合刘表想要南北夹击袁术。袁术相应做出反击,同时也是为了向南扩展战略空间,命孙坚进攻荆州刘表。不想孙坚竟然战死,袁术手下再无此等善战之将,南扩计划只得作罢。

为了消灭袁绍的盟友曹操,袁术引兵北上封丘,联合黑山贼余部和匈奴于夫罗部等“乌合之众”,与曹操军激战于匡亭,结果大败而逃。不过这次大败,反而促使袁术跳出旧束缚,在淮南打开了新局面。因为袁术没有回南阳,而是退守雍丘,最后转移到了寿春。(下图是袁术新开辟的淮南控制区)△袁术根据地,从南阳转移到淮南横跨三州,巅峰称帝公元193年,孙坚长子孙策守孝结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文章TAG:攻城掠地和氏璧廉颇赵国立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