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诸侯征战怎么玩的,三国志战略版为什么热度不断

诸侯征战怎么玩的,三国志战略版为什么热度不断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1 16:45:4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从这里可以看出,粪便不再是淫秽之物,而是能卖给农家充当肥田的好东西,是上等的肥料。图为禺山杨坟,与杨存中有关,至今留有很多宋朝遗迹。在《宋稗类钞》记载,南宋禁军将领杨存中征战多年,屡立战功,但是被言官弹劾,说他贪污部队粪钱,而且数目巨大。当时宋军部队对粪便有规范的管理,无论是士兵的还是骡马牲畜都有专人收集处理后,就近卖给百姓肥田,这样既卫生又增加收入,粪肯定卖的便宜,但架不住人多,数量就多了,再者杨存中戎马一生40多年,历经大小战役200多次,掌管部队数十万,那这粪钱就恐怖了,话说军队是国家的,粪钱也是国家的,但这笔收入并没有被朝廷列入财政收入,钱怎么花,自然是杨存中说的算,被人拿此事弹劾后杨存中恐慌,连忙向皇帝解释粪钱没动,自己一直暂替朝廷保管着,后来杨存中捐出了39000亩的私产和大量钱财了事。

为什么说春秋时期诸侯征战,其实是一群亲戚在斗殴?

谢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其实就是一群亲戚打架,可是自古乱世之时,只要各自割据一方,这样的事情又还少吗?就算不是亲戚的,也总有机会发展成亲戚,好比当初三国就有把女儿嫁给关羽的打算,况且其妹不也是刘备的夫人吗?所以,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真的不罕见,但是我们还是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吧!那时候,诸侯征伐,壮大实力,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常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而纵观起来,其中还真就有不少是一个分支下来的兄弟亲戚之间的战斗。好比秦穆公与晋献公大战,秦国自此拿下了河西的战略要地河曲,有了窥视河东的第一步。可是这晋献公却是秦穆公正经的老丈人!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又比如,虽然秦赵两国看似不共戴天(也是后期最大的两国,必然如此),但是他们却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还有齐国的开国祖先姜姓吕氏,后被田家篡位,称田齐。可是这篡位的却是陈国公子。就算不论这种根源,战争之中也少不了结下亲缘的机会,如晋武公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晋太子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即位后即娶庶母齐姜为夫人,生女伯姬,伯姬后来嫁给了秦穆公。其实说起来,因为这时候的诸侯国,基本都曾是周的分封国,也就是说,基本都是姬姓或者姬姓的分支,只是封地的不同,才有了后来的不同姓氏。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最后为什么会出现魏蜀吴鼎立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就像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等自然界的规律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东汉末年,自从何杀被杀,董卓乱政开始,整个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大汉帝国的中央政府在对地方失去控制力后,整个天下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取而代之的就是丛林法则,各个诸侯地方官开始割据一方,彼此混战。

这种混战一旦开始,就不可能马上停下,直到天下一统或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说得直白点,就是军阀间的混战会一直战斗到一个或几个强大的诸候控制整个天下,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才会停止下来。那么究竟谁能活下来呢?这就要看谁更有实力、谁更有智慧、谁更有手段、谁更有能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方,你也可以理解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董卓作乱时,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联合讨伐董卓,说是讨伐,倒不如说是各自心怀鬼胎,当时天下的割据势力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汉中太守张鲁、征西将军马腾、镇西将军韩遂、幽州刺史刘虞、扬州刺史刘繇、徐州牧陶谦,再加上董卓,吕布及不太知名的地方势力 ,整个天下有30多路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仅仅十年之后,在一系列的混战中,到公元200年左右,整个天下只剩下袁绍、曹操、刘表、孙权、刘璋、张鲁、士燮、马超、韩遂、公孙康等十路势力,这个时候的刘备还名不经传,而其它的势力或被吞并或被消灭,然而这种局势仍然将持续下去。丛林法则仍在持续,在曹操扫清北方,开始对南方用兵,于是曹操在208年南征荆州,并在同年发动赤壁之战,如果曹操一帆风顺的话,那么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但历史偏偏就是这样,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从此天下的局势不再往统一的方向发展,而是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相续成立,并维持了数十年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呢?首先,魏、蜀、吴三方中的任何一方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天下,只能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三国都在积蓄实力,恢复元气,最终目的还是统一, 没有统一,战争就不可能结束,丛林法则仍将继续。其次,为什么是三家鼎立,不是四家,五家或者两家呢?这是由三国的实力决定的。曹操长于谋略,会用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三代世居江东,根基已稳;刘备礼贤下士、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正因为三家领导人有实力、有智慧、有手段、有能力,才在一系列的丛林法则中击败其它对手而生存下来。

而其它竞争对手,由于没有这样的水平,只能被吞并或消灭。最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分。从东汉建立到动乱开始,已经统一了两百多年,到了东汉末年仅仅乱了几十年而已,而导致的结果却是三国鼎立,但这仍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就是一统,没有一统,战争不会停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过渡而已。

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答案很简单,一个只支出无回报,或者说回报不明显;一个支出大回报更大。匈奴是游牧文明,相对于大汉来说就是个穷鬼,所以汉匈战争短期来看得不偿失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争。要想打败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一次在马匹方面的消耗都是数以万计,钱粮更是不可胜数。但游牧文明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牛羊马等牲畜,即使打败了匈奴,也只是能缴获一堆牲畜而已,价值有限。

虽然武帝时期基本重创了匈奴,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国内长久积累的社会财富和资本丧失殆尽,马匹等物资损失严重,而加征租税又造成了农民起义。而且因为汉军不可能在大草原上长期驻扎,要想控制打下来的匈奴领土必须迁移人口、开垦荒地、修筑城池,这又是一大笔支出,还是长期支出,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回报。打败匈奴后还要继续花钱,建设新获得的土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这投入比战争更大、更持久例如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一部。

汉武帝当年即置朔方郡、五原郡,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前125年又置西河郡。朔方郡建县城十座,五原郡建县城十六座,西河郡建县城三十六座。同时为防止匈奴袭扰这些新郡,还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如五原郡内就有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头曼、呼河、宿虏等多座鄣塞,还以长城连接起来,称为列城。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全部都需要中央拨款,可以想见支出之大。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大家看重的生产资料都是一样的,人口、土地、城市、矿产,打了胜仗后占领的地区,不需要什么投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战胜国的资产,为其下一次战争提供资源,所以当然会越打越强(准确说是越胜越强)。例如宜阳之战,虽然秦国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攻克宜阳,但却获得了著名的宜阳铁山和大量能工巧匠,当时最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被秦国掌握,原本以“强弓劲弩”闻名于诸侯的韩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衰弱下去。

呼韩邪单于归汉,标志着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但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长远收益是巨大的。汉匈战争主要在匈奴地盘上打,大汉仅损失壮丁和物资,不伤根本。在一段休养生息后,到宣帝时期依然能发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而河西、河南两块富庶地区的丢失使匈奴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内忧外患,匈奴不久发生了内乱,甚至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文章TAG:战略版三国志热度征战诸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