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攻城掠地大将军印怎么用三次,大将军印线下活动说明

攻城掠地大将军印怎么用三次,大将军印线下活动说明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6:39:3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用300“仪仗队”收服10万人,耗时三年,诸葛亮的侄子是如何做到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诸葛氏分别效忠三国,诸葛瑾在东吴担任大将军,诸葛亮在蜀汉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吴大将军,被称为三国时期最牛的三兄弟,他们之所以分别效忠三个主子,而不共侍一主,是有其原因的,如果共侍一主,一旦失败,就会招致全族被灭,而分侍三主,无论哪一方胜利,都可能保证家族不被灭亡,正所谓为了避免鸡飞蛋打,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本文的主人公诸葛恪就是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年少成名,才思敏捷,幼小以神童著称,所谓虎父无犬子,长大之后官拜骑都尉,这种聪明人,自然能引起孙权的注意,既然是人才,就该培养使用,孙权因此把诸葛恪放到了节度官的位置上。节度官是孙权设置的一个职位,专门掌管军队中的钱粮,这是为了防止将领坐大的一种制衡措施,诸葛恪能出任这种职位,体现的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诸葛亮在得知侄子诸葛恪出任节度官之后,深表忧虑,他写信给陆逊说,家兄诸葛瑾年事已高,而诸葛恪生性又疏忽,粮草是军队中最主要的,现在让诸葛恪主管粮草,我虽然身在远方,却为此感到不安,还请先生为我转告吴王,请他为诸葛恪调一下职位。最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诸葛恪卸任了节度官的工作,其实诸葛恪并不是干得不好,而且他也不喜欢这份工作。

就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诸葛恪担任抚越将军,开始带兵,他专门向孙权要来了一个丹阳太守的职务,当时的丹阳虽然是吴国领地,但大部分地区还被山越所占领,并不服从官府约束,官府的有效管辖范围,不过只是山川外围地带的几个居住点而已。这种地方,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诸葛恪却抢着去,他反复给孙权提要求,而且还拍着胸脯保证:给我三年时间,我定能招纳四万山越人当兵。

孙权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夸张,转而咨询群臣,群臣也觉得很不靠谱:山越之所以很麻烦,不在于他们有多么的能征惯战,说到底都是些蛮人,要是真刀真枪的拼,怎么可能真的打得过正规军,他们的优势其实是在于机动和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总之就是反反复复的打游击,让正规军一筹莫展,不知所踪。因此连诸葛瑾都不大相信儿子的大话,但孙权最终还是答应了诸葛恪的要求,同意是同意,但孙权给他的却是300人的棨戟武骑,就是古代的仪仗队,这样的兵怎么能打仗?何况还是在那种蛮荒之地,说去说来,孙权对诸葛恪还是有点信不足。

诸葛恪在到任之后,以抚越将军的身份下文给丹阳周围四个郡的官吏,要他们各自严守边界,加强军队纪律,如果有山越人愿意归化,那就给他们天地,让他们定居。然后诸葛恪开始行动,他下令部队在险要位置设立据点,但并不跟山越人打仗,只是静静的等待,一直等到山越人种的粮食成熟以后,他才下令部队前去抢收粮食,收不了的直接烧掉,总之不把一粒粮食留给山越人。

这招果然有效,没了粮食,山越人在山里实在是无法生存,只得走出丛林,归顺官府。诸葛恪曾要求各级官吏对归化人员一视同仁,严禁区别对待,更不能无事对其拘捕,但命令刚下,就有一个小县长违反了命令。有一个山越人,本来就没有归顺的意思,实在是因为没有吃的了,才假意投降官府,但私下里依旧在密谋反叛,这个县长因此就把他绑了起来,准备审理。

诸葛恪在知道此事以后,以违抗命令为由,自己将这个县长杀了。此举终于让山越人相信了诸葛恪的诚意,他们一个个的扶老携幼走出山林,愿意投降,归顺政府。诸葛恪便挑选其中的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编入军队,10万人被收编,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预期三年的目标。为了嘉奖诸葛恪,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孙权临终前,授权诸葛恪、孙峻等人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孙亮,从此权倾朝野,他特别好战,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亲率20万大军打击曹魏,在新城一战中惨败,被孙峻暗中联合吴王孙亮设“鸿门宴”将诸葛恪杀死,还灭了他的三族,其下场可谓是悲惨。

高平陵政变,魏帝曹芳已十七岁,为什么不可以接过曹爽放弃的大将军印信,收回皇权?

在高平陵之变前曹芳一直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并没有执政的经验和自己的班底,不可能短时间内控制朝政。另一方面曹芳的性格显然也不可能想到这一点。魏明帝曹叡临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其实是一个权力交换的结果,曹叡本来希望任命曹家和夏侯家这两个和皇族有关系的家族辅政,但是遭到了士族的反对,所以最后不得不妥协,以曹爽代表曹家、司马懿代表士族共同辅政。

曹芳继位时不过七岁,此后朝政长期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主持,曹芳实际上一直和傀儡没什么区别。这直接导致了他缺乏执政的经验,而且对朝臣不熟悉,高平陵之变事发突然,此时他自然不可能立即做出反应。另一方面,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芳已经十七岁,早已成年,如果他性格果断,通权谋的话早就可以利用司马懿、曹爽之间的矛盾自己逐步亲政,毕竟此时他提出亲政谁反对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事,两个人都不会给对方把柄,必须予以支持。

然而史书上对此却毫无记载,从这点来看,曹芳也并非一个果断刚毅的人,或者说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政治格局。同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司马懿发动兵变得到了郭太后和士族们的支持,此时朝中大环境显然是利于司马懿的,而曹氏一族衰微,曹芳并不熟悉朝政,仓促之间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大将军一职。在这种情况下,高平陵之变以后曹芳迟迟没有想到或者不敢去争权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章TAG:大将军攻城掠地线下三次活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