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 拜帖怎么用,他代表嫡子七殿下给她送拜帖

大皇帝 拜帖怎么用,他代表嫡子七殿下给她送拜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30 19:00:31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为什么习惯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而不用庙号?

啥是庙号。简单的举个例子说吧,汉高祖刘邦,其中汉高祖就是皇帝的庙号。提到汉高祖,追根溯源的话,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秦始皇的始,只不过是后人给他的冠名而已。不过要纠正一个错误,其实汉高祖其实是一个误解而导致的几千年无法挽回的错误。史记中记载刘邦关于庙号来历是这样说的:“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这么说来,刘邦应该叫汉太祖,不过后来刘邦死后人家给他谥号高皇帝,由此慢慢的以讹传讹,从太祖到高皇帝,逐渐被大家叫成了高祖。

后来,高祖和太祖又被几个开国皇帝所用,比如唐高祖,唐太祖等等,慢慢的,高祖一词又被历史所抛弃,剩下的只有太祖之名。从“祖”这个词可以看出来庙号对开国皇帝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要说到清朝的这些皇帝了。人们喜欢叫清朝皇帝年号,而不是庙号,小编觉得有三点原因。第一:清朝皇帝庙号有点乱。

清朝一共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庙号中带“祖”,并且在清太宗皇太极之后,顺治的庙号又出现“祖”字,这与前朝很不协调。努尔哈赤打天下,太祖之名没毛病,皇太极坐定北方,庙号太宗,而顺治本应庙号为清世宗,尴尬的是他却超越了皇太极,庙号为清世祖,接下来康熙大帝也不甘示弱,又来个“清圣祖”,这可能是清朝后人对死去的皇帝一生功勋的加冕吧,不过加冕也要有个度,李世民死后才被叫成太宗,顺治康熙这两“祖”叫起来就有点牵强了。

直到了雍正,才回归到“宗”系列。清皇帝的庙号有点乱,因此后人便更多的说其年号了。第二,人们对清朝统治者认同的问题。清朝是满清政权,也是最后一只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后建立的政权,对于千百年来华夏始终由汉族人民统治的习惯来讲,对于清朝的统治多多少少有所抵制,后来清政府垮台,民国大师倍出,这些文人多以汉人为骄傲,对清朝的鄙夷和偏见也是越来越多,清朝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们眼里却不值一提,在文章和评论中也都透露出不满和吐嗤,让他们说出清太祖,清高宗这样的词简直是侮辱笔墨,所以从民国开始,便很少有人文人提到庙号,而直接说出的是年号。

最后一点就是年号的唯一性了,这也许是最直接也是最让世人认同的一点。清朝十二帝,每一个皇帝的年号都没有改变过。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年号崇德、福临年号顺治,接下来的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都叫他康熙大帝。清朝皇帝与其他朝代皇帝相比,一个皇帝都默默的遵守着一个年号的规律。清朝以前,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过一个年号,人们也会直呼年号代替皇帝的庙号。

清代处理奏折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只有皇帝可以看吗?那军机处的大臣们有权看吗?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上行文书。所谓的上行文书,就是大臣们向上奏报的文书,为什么说是特有呢?因为这种东西是清朝的皇帝发明的。第一,密折的来源与用途奏折又叫密折,与清朝之前的题本、奏本等等均不相同,因为它是秘密上奏的,大臣将奏折写好之后,放在一个小匣子里,由皇帝亲自将小匣子打开阅览,不能假手于他人。这种密折的最大特点就是“单线传播”,即只有上密折的大臣和皇帝两个人知道所奏内容,其他人是不能知道的。

密折在康熙朝之时便有了,但并未形成制度,真正开始大范围实行是在雍正朝之时。雍正朝,清代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面对边疆重大军务,政治腐败,权力斗争等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居于深宫之内的皇帝很难悉知各方面的事务,为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于是加强了密折的应用。身处同一地区,或者处理同一事务的大臣,遇到问题之时,需及时向皇帝奏报,同一件事,往往会由两个以上的大臣上奏,这样一来,你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已经奏报了,而且是否与自己奏报的一样,所以也就不能撒谎,只能实事求是的奏报,密折的最大用处就是这个了。

而且还可以秘密参奏他人,而其他人也不知道是你奏的。所以密折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第二,密折处理的程序那么密折上呈给皇上之后,皇上又是如何处理的呢?雍正朝之时,密折都留中了。所谓的留中,就是留在宫里,没有外发,所以大臣们手中几乎是没有奏折的,所有的奏折几乎都在宫中。大臣们上完奏折之后,最初对于重要的事务皇上要用红笔在文中或者文后写下看法,称之为“朱批”,发给上奏的大臣看,大臣们看完之后,要表态,或者继续说明事务处理的想法,或者表示谢恩,再另写一份折子,并将这个有朱批的一同寄给皇上,由皇上保存下来。

军机处建立之后,对于部分大臣上奏的关于西北军务等重大的事务,皇上会下发给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将重大事务抄录下来,加以保存,这种奏折就称之为军机处录副。(军机处录副)第三,密折的作用如果皇上看到了所上奏的某事很气愤,往往也会将奏折给心腹大臣看一看,发一发牢骚。遇到高兴的事情,也会分享一下。但大臣之间的互相参奏,一般是不能够泄露的,这种事情非同小可。

一个人可以参奏另一个人,但是两个人不可以用密折合谋参奏一个人,这样便会有朋党的嫌疑。在乾隆朝就发生了仲永檀密折泄露案,闹得沸沸扬扬,仲永檀还因此获罪。密折,是大臣向皇帝表忠心的一种工具,并非所有的大臣都有具折权。一般在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当然也不乏一部分特别的官员有上奏的权力。密折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臣之间的密切关系,雍正皇帝经常在奏折中关心他的宠臣,也会向他们发发牢骚,表示想念云云;同时,密折也加强了皇帝的集权,对于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信息来源和渠道,能够及时作出应有的判断。

文章TAG:拜帖嫡子殿下皇帝代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