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三国杀祭天祀地奖励的鼎怎么用,紫禁城里的皇帝是怎么过年的

三国杀祭天祀地奖励的鼎怎么用,紫禁城里的皇帝是怎么过年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0:34:5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日坛祭祀太阳的场所,也就是“太阳大明神”,祭祀活动在每年春分时进行,重要性不如祭天地。月坛秋分时节祭祀夜明神月亮,还有天上诸星宿神祗的地方,月坛占地仅仅8012公顷,月坛的祭祀仪式也非常简单,皇帝每隔一年参加一次的日坛祭祀,月坛祭祀,皇帝每隔两年才一次。先农坛先农,远古时代称作帝社、王社,汉朝时开始称作“先农”,春时东耕于籍田,籍田祭先农,唐朝垂拱年间定制先农坛,沿用至明清,祭祀先农是古代一种正式的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自率领百官行籍田礼于先农坛。

月坛的存在感的确非常低月坛的原名叫做夕月坛,最早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我国古代有敬天礼地、祭祀日月的传统,周朝时期,祭月成为了王室的专属祭典。《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人认为,五谷丰登离不开月亮的滋润照射,所以要在秋天拜谢月神,原本,天地日月都合祀于一处,嘉靖时期分祀日月。月神在古代属于比较低等级的神祗,相较于宏伟的天坛、地坛等,月坛不仅规模小,而且在明清两代也并不受重视,清朝晚期,祭祀月神的活动干脆就直接被废止,月坛被荒废,成为了驻军练兵的地方,如今,直接改建成为了月坛公园。

鼎是国家和王权象征,司母戊鼎是否可以证明当时殷商是母王时代?

夏朝是父氏系社会现在基本没有争议,始于启终于桀。从一些零散的记载来看,没有女性当政的记录。到了商朝更是确定无疑的父氏系社会。我们再来说“鼎”。鼎在古代既是炊具又是礼器,主要有这么几个作用:烹煮,调和五味。这是鼎的原始功能,古人最早发明鼎应该是做为烹饪工具来使用的,类似现在的锅。三足两耳,便于移动,下面生火加热。

在历史上用鼎煮食物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但更出名的是一种刑罚叫“鼎烹”,据说就是商纣王发明的。礼器,祭祀用具。祭祀或国家经历重大事件时铸鼎以记录,并告慰神灵或祖先。所以中国古文字有甲骨文钟鼎文之说。象征意义,权力或身份的象征。古代传说天子十二鼎,诸侯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一鼎。司母戊鼎。司母戊鼎现在命名为“后母戊鼎”,但不管司母也好,后母也罢,都应该是商王纪念母亲,或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关于司母戊大鼎的司后之争宋公明因为历史教科书上有司母戊大鼎的介绍,所以国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国之重器,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的骄傲。这个大鼎的名称,其本就自带标志,叫司母戊,因为大鼎上面有这三个字的铭文,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了数十年。不料若干年前有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应把“司”改为“后”,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一些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后”字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如果是一般人说说也就罢了,偏偏这些专家颇有些权势,因此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亮相时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层面,甚至出现了尴尬的情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如果是学说争论,那么就应当限制在学说范围之内,即使有人任性也不要紧。但是在学说争论没有得到统一时,就不应当轻下结论,更不应当给国宝级的文物随便更名。因为这是在国际国内具有着巨大名声的国之重器,更名风波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恶劣,不仅是对文物对历史对社会的不尊重,也让中国学说界蒙羞,国家脸上无光。

司母戊鼎的名称来自于鼎的本身,鼎身上本来就自带有这三个字的铭文,因此以此三字命名,完全符合文物命名的规则。至于对这三个字如何解如何读,则是另一回事。众所周知,汉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意一字多种写法的现象,例如银行的行和行走的行,字同音不同。又如大小的大和大夫的大,发音也不同。按说大王的大也和大夫的大一样,也应读成代的音,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读成大小的大,例如歌词“大王叫我来巡山”,就唱成了大小的大,专家也无可奈何。

青铜器铭文中的女字,根据文意往往应作汝字解,这是没有争议的共识,但是没有必要替古人改过来。司母戊三个字是古人留在鼎上的铭文,母字和戊字写法和现在不同,不太好认,但司字和现在的写法完全一样,谁都认识。这是古人当时留在鼎上文字,对这三个字你可以有自己解读,你可以认为司字应读成后字,但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替古人改成后字。

因为司母戊仅仅三个字,没有上下文,也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解读起来有困难。但是随着妇好墓中司母辛鼎的出土,这个问题就好解了多了。母辛妇好是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而母戊也许是武丁的母亲,也许也是夫人,总之,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文物,是商朝一代或两代夫人的陪葬品。可以推断,在戊和辛之间,可能还有己和庚两位夫人,当然,不一定是同一代商王的夫人,但也应当有司母己和司母庚鼎。

母既有鼎,那父(王)当然也应当有鼎。也就是说,在同一时期,商王朝鋳造了若干个大鼎,数量肯定不少,规格也各不相同,为了防止有人傻傻地分不清,防止在下葬时弄混搞错,所以在每个鼎上都刻有铭文标记。这个标记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了给死者看的,你们各人有各人专属的鼎,互相之间不要搞错,其他的野鬼也不要来争。所以这里的司字,就是专司某人的意思。

司字本意是从事某种工作,例如打鼓的叫司鼓,拉琴的叫司琴,老婆在家专司家务,等等。用在器物上,就是表示专门为某人所用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用于母戊或母戊专用之意。专家们的种种解读,实在是想多了。古人并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只不过是为了区分而做的标记而已。有专家说司应读后,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这显然不能成立。在商代,后代表首领或一国之主,徐悲鸿名画《奚我后》,是盼望首领归来的意思。妇好是有很大的武功,但是只能是将军而不能是首领或国君,因为天无二日,一国不能二主。而商代还没有王后之说,所以无论是母戊还是母辛,都不可能称后。商王有若干个妻子,不可能都是后。有的专家说司通祠或祀,这也不能成立,因为大鼎不是放在祭坛上的祭祀品,而是放在墓穴中的随葬品,来墓前祭祀的人是看不到的,所以与祭祀无关。

说来说去,对这三个字铭文你可以有各种千奇百怪的解读,你爱怎么读怎么解都可以,但是谁也无权更改也没有必要更改大鼎的名称,因为大鼎的三字铭文本身就是名称,是无法更改的,名称只能随着铭文而定,而不能按某些人对铭文的理解而改。你把展示标牌改为后母戊,但是人们看到铭文,脱口而而出的仍是司母戊。有人对当年为大鼎定名的郭沫若范文澜不满,或者是对那个时代不满,恨不得把那时的一切统统否定统统推翻,于是就来折腾文物。

文章TAG:祭天过年紫禁城奖励三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