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美术属于什么艺术,艺术与现实之异

美术属于什么艺术,艺术与现实之异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8:30:3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而这红肚兜所凝结的深刻爱意和思想文化,不道破他们是永远也想象不出来的。再如民间剪纸中的大红剪纸,色彩鲜艳疏密有致,每一张剪纸都隐藏着一段典故和寓意。在剪纸作品中运用最多的是谐音和象征方法,以鱼、鸡、 蝙蝠等动物的谐音寓意有余、大吉、多福等,还有以植物来象征美好幸福的“石榴多子”、“喜上眉(梅)梢”,还有以民间风俗时令为题的剪纸“扫晴娘”、“七十二孝”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内容的具体生动的表现。

不了解其内容是无法知道它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寓意的,更不可能理解和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色。这些也都是直接维系生命和思想的活动,是生命与造物直接沟通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到养生送死,四时八节的节令应有尽有:戏剧假面、木偶、皮影;木版年画、农民画;编织物蓝、篓、席、垫;各种灯采、瑞饼果模;人生礼仪的婚嫁用品、送终用具;面塑、陶塑、纸玩具……。

这些举不胜举、牵动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民间艺术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的第一层次物质需要,还满足了生活的第二层次——精神需求。开拓创新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艺术当随时代”,也就是说,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应不断归纳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纳新。儿童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不加选择地全盘托出。

应该选取适合儿童的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精华,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智慧的凝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智慧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给子孙留下了无数的智慧产物,它闪烁于科学、文化、自然等各个领域。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也是如此。设计构思多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像古代智力玩具“九连环”、“反手扣”、“祖先锁”、“诸葛环”、“华容道”等都是这种思维构思中的典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智力给予挑战。

简单中的深刻一些民间传统玩具看似简单却具有较深的科学道理。像河南浚县著名的泥玩具,泥哨子俗称“泥咕咕”,它是利用空气和泥胎壁间的磨擦而产生出清脆明亮的哨子声。泥咕咕的外形更是形态各异:有小鸟、公鸡、泥娃等造型。像旧京城的“鬃人”,早在有京剧的年代就开始有幼童玩耍。它利用树棕和猪棕卷制成人形,将其装饰上京剧服饰,放在铜盘上,铜盘即成京剧舞台,鬃人是主角,用棍敲打铜盘伴奏出鼓点音乐,盘中鬃人随即转圈,时而向心集中,时而向外散去,非常神奇热闹,这里利用的是鬃与金属磨擦、经敲打振动产生向心和外离的特殊原理。

还有一些用纸、布材料制作的可以操动的玩具,以构思独到、设计巧妙称为玩具中的上品世代流传,至今还给人们带来欢乐。这些也正是欣赏课中儿童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但欣赏讲解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借此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从民间传统工艺中汲取前人智慧的力量,用于今天的生活和学习。艺术中的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音乐听觉艺术编辑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所以,音乐又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音乐只能用声音来表现,用听觉来感受,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大脑皮层上只有与听觉相对应的部位是兴奋的,而其他部位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

实际上,音乐家不止是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这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在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时候,音乐家是把个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凝聚为听觉意象,然后用具体的音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

同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虽然主要是通过听觉的渠道,接受的是听觉的刺激,但由于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体验到音乐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获得美感,并为之感动。音乐情感艺术编辑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

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

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还有人认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这是音乐能表达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乐理论家于润洋曾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

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比如“喜悦”,它是人高兴、欢乐的感情表现。一般来说,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其色调比较明朗,运动速度与频率较快。表现“喜悦”的感情的音乐,一般也采取类似的动态结构,如民乐曲《喜洋洋》,用较快的速度、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喜悦的情感。

音乐时间艺术编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凝固在空间,使人一目了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首先看到美术作品的整体,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细节。而音乐则不同,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我们欣赏音乐,首先从细节开始,从局部开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印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断,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

所以,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意象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在运动中呈现、发展、结束的。所谓“音乐意象”,指的是整个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并在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唤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适、恬静的曲调,表现了在江南月夜泛舟于景色如画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创造了令人神往的音乐意境。

音乐作品不像文学或绘画那样,只要作者创作完成,创作过程结束,就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了。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作品表达的意象传达给欣赏者,实现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音乐又是表演的艺术,是需要由表演进一步再创造的艺术。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它的灵魂,所剩下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系列

而使音乐作品重新获得生命,把乐谱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乐的方式,就是音乐表演。如果没有音乐表演,音乐作品永远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而不会成为真正的音乐。无论哪一位作曲家写下的乐谱,都与他们的乐思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而要使这种差距得到弥补、使乐谱中潜藏的乐思得到发掘、使乐谱无法记录的东西得到丰富和补充,这一切都有赖于音乐表演者的再创造。

文章TAG:之异艺术美术现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