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史记》十二本纪,史记孝景是什么样子的人

《史记》十二本纪,史记孝景是什么样子的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4:06:0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客观地说,吕甥、郄芮都是政才难得的大臣。尤其是吕甥,在韩原战败后处变不惊、矫诏改制,短期内迅速恢复了晋国的军事力量。后来晋文公执政仅三年,便能在城濮一战破楚,问鼎霸业,这其中不能抹杀吕甥的奠基之功。可惜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两位前朝留下的贤臣在晋文公的逼迫下称兵作乱,由于勃鞮的提前泄密,兵变最终失败。

汉武帝是否真的知道《史记》的存在?有什么史实为证吗?

《史记》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个人倾向汉武帝是知道《史记》(即《太史公书》)的存在,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修史是祸首,为李陵辩护不过是导火索,而且《史记》的汉景帝、汉武帝本纪记载缺失,不可能是司马迁不写,只可能是有人故意销毁,而这个人最有可能就是汉武帝。司马迁遭遇宫刑之后,汉武帝反而重用他,升迁为中书令,汉武帝的本意或许是对修史的司马迁的一种笼络,希望他“笔下留情”。

而且这种说法是有史料依据的。我们在拨开历史的烟尘,探探这桩历史公案。 卫宏《汉书旧仪注》记载:"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为李陵兵败投降谏言几句,怎么会是"诬上",汉武帝是借题发挥吗?天汉二年(公元前99)李陵自请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闻讯震怒,满朝文武都选择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哪知竟触了逆鳞,司马迁当即被下狱,他的罪名是“诬上”,即“诬陷皇上”。

这是哪跟哪?这罪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司马迁为李陵即便是说情,跟“诬上”也没有什么关系呀!他也没有针对汉武帝说什么,再说在朝堂上,在百官面前,司马迁他敢说什么? 因此只有一种推测,为李陵辩解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极有可能是司马迁私家著史,已经流传开,引起汉武帝的不满。汉武帝深知文化钳制的重要性,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实现思想统一。

自古就有"孔子《春秋》出,乱臣贼子惧",历史是非功过评述,所站的立场很重要,因此修史官方应该会很重视的。但是司马迁写《史记》却纯粹是他个人行为。 《汉旧仪注》所记载"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说的就是司马迁先是因为写《史记》揭汉景帝和汉武帝的短,刚好遇到李陵这事,汉武帝借题发挥了。

因言获罪,还像司马迁这样被冠以重罪,实在少见。按说汉武帝虽然暴戾,但是不至于是一个容不得别人直言的皇帝,御史大夫汲黯经常直言纳谏,没少顶撞他,也没有这样因为几句中肯的劝谏就被处以重罪。 两个月工资就能赎罪免除宫刑,司马迁和汉武帝究竟是谁在较劲? 汉代被处以刑罚是可以出钱赎罪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因为家贫出不起钱,亲朋好友也不愿意帮忙,只能屈辱的接受刑罚,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据汉代具律规定:腐刑的赎罪金额为金一斤四两(折合一万二千五百钱)。

文章TAG:史记孝景本纪十二样子《史记》十二本纪史记孝景是什么样子的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