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诠释林黛玉悲剧形象色彩,《红楼梦》悲剧色彩说明了什么

诠释林黛玉悲剧形象色彩,《红楼梦》悲剧色彩说明了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20:0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在那种时代,那种家庭,一个丫鬟敢于向主子以任性的姿态继续他的反抗,而主子居然以此为乐,这出人意料的情节足以表现出晴雯与宝玉性格中的共同之处,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切的关系。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只能是奴主关系,但在晴雯的内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主子的奴役,侮弄或践踏的奴才。即使对宝玉也不例外,他所珍惜的只是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因此她的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不可以受到损伤。

再说宝宝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人。当然更不以一般丫鬟来看待晴雯,宝玉看厌了,别人对自己的奴颜婢膝,媚主求荣。特别看重晴雯的全无媚骨。晴雯之死的重点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了,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恨,他选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他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撒谎,就说是我的。既然耽了虚名,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他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敢做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为什么《红楼梦》有浓厚的悲观和宿命色彩?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有两个。当然,在说明我的观点之前,我首先要说明一点:很多人总是认为《红楼梦》作者并不是曹雪芹,举出各种例证来否定,甚至破口大骂,表示“认为曹雪芹是作者的,都是一群无脑傻子”,我个人觉得,这些完全是无聊之极,如果你真是对的,没必要那么“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人身攻击的去“呐喊”,所以,千万别给我留言争论,我根本懒得搭理。

下面来看正题:为什么《红楼梦》有浓厚的悲观和宿命色彩?第一,从时代背景看。曹雪芹写作红楼的时代,正值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当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到腐朽的阶段,一切弊端和问题,都浮在了水面上,封建制度已如垂死的老人,康乾盛世或许只是回光返照而已。《红楼梦》的作者,在这“盛世”的背后,看到了腐朽的味道,看到了垂死的征兆,他看穿一切,不满现实,想改变却无力回天,他是先知先觉者,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看到封建王朝的“天”已经漏洞百出,可是却没有才能去修补它。

文章TAG:悲剧色彩红楼梦诠释林黛玉诠释林黛玉悲剧形象色彩《红楼梦》悲剧色彩说明了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