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2,明代晚期有什么思想

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2,明代晚期有什么思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0:18:3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孔子后学的思想,尤其是汉以后的传世儒学和孔孟最初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区别?

简单说一点吧。孔子之后先是战国时期。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更进一步的总结了“君舟民水”的观点。首次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和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主张以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家在战国后期发展成为百家大宗,算得上no.1。

到了汉代,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稳定人心,汉代政府吸取了一定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代的实力得到了恢复。但是,诸侯内乱和匈奴外患问题,道家思想并不能解决。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董仲舒对儒家进一步进行了改造,吸取了道法阴阳等观点,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同时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旨在通过罢黜百家,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生态,通过强化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内外部问题。

他成功了,此后2000年,儒家成为官方哲学。魏晋时期,儒学一度走偏了,受到佛教和道教影响,谶讳学兴起,差点把儒家带进玄学的死胡同。到了唐代,佛教和道教一度发起向儒学的挑战,差点成功,儒学大师韩愈击溃了这帮宗教狗,主导儒学复兴。宋代,复兴的儒学疯狂反击佛教和道教,彻底把佛道二教整服。同时,又吸收了佛道教部分内容反过来加强儒学短板,并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并形成三教共存的局面。理学把天理和人伦进行了统一,认为人的天性生来是符合天理的,但是被后天的欲望给带歪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但是这个格物致知主要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这个时候,儒家开始流传,大东亚儒学圈出现雏形。甚至被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南宋时期,陆九渊在理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心”。

认为一切道理都在内心,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自身内心即可。这就是心学的奠基。明代中期,社会秩序混乱,王阳明认为,社会乱是因为人心坏了,他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炮制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并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知行合一”并不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仅仅是致良知的拓展。

明代中期以后,心学成为主导。明代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也空前活跃。以李贽为首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理学。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应该正确认识人的欲望问题,不能脱离物质基础去空泛的谈论道德。黄宗羲更是对君主制展开了疯狂攻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奇妙的呼应了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呼吁限制君主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力。

此外,儒学大家王夫之更是试图深入改造儒学的唯心核心,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通过研究来认识的。还指出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其维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堪称划时代。可惜,批判的武器比不上武器的批判。清军入关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彻底被屠刀斩断,回到了理学和心学的老路。民国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迫切需要精神和思想的解放,对儒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中,五四运动形成了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潮流,加上西方的强大,儒学吸引力损失殆尽。

文章TAG:哲学思想晚期明代人物思想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2明代晚期有什么思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