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再读庄子《逍遥游》有感,逍遥游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再读庄子《逍遥游》有感,逍遥游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1:03:2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第三是齐物。我们看万事万物,总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但是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其实都一样。所以,体现在人生观上,生死一样,穷富一样,得意与失意也是一个样,所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有,这样就能做到宠辱偕忘,就能摆脱物的制约,从而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状态,从而达到无所待的逍遥境界。了解了庄子的主要思想,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了。

历史上的众多名家在注释庄子的逍遥游的时候,一般认为这是庄子的无所待思想,不过,好玩的国学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除了无所待的思想,还有齐物的思想。逍遥游的文章很长,我们不去原文引用,只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段落。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在逍遥游中,庄子举了好多例子,来说明无所待和齐物的哲学观点。北冥的鱼可谓是牛掰,变成鲲鹏,但是没有风它就要掉下来,因此他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列子都快成仙了,但是在天上飞十五天就得下来,因为他也是依靠风。

这说明,他们纵然很厉害,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所待的境界,他们也就不是逍遥的,他们是不自由的。那些虫子、小鸟等,飞的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快乐,与飞得远的大鹏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人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觉得高人一等,在庄子看来,这一切都是齐物,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齐物的精神。那么,这世界上就无法达到逍遥了吗?不是,庄子说,有几种人,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这三种人,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进入无所待的境界了,他们看破了红尘,看淡了功名,看淡了富贵,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诱惑他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他们,他们摆脱了物的限制,他们的精神达到了完全无所待的逍遥境界,他们不滞于物,达到了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逍遥游》给过你哪些启示?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学识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尤其深入探索了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世间万物皆出于,道,道,能生化万物,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自动产生,并且永不会毁灭的东西。他还认为,道,不但无形,还,无为。

他认为,天道自然,主张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否则就会违逆万物的本性。庄子的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他视人的生死为自然规律,生不足乐,死不足悲,蔑视权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哲学巨著和文学杰作,也是珍贵的古代文献。庄子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思想,《逍遥游》中一则寓言讲,北海有条大鱼,名鲢,个子大的不知有几千里,他一变而成鸟叫鹏,鹏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鹏奋起飞翔,翅膀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

鹏趁着海水震荡飞南海,激起千里海浪,飞到九万里高空。小雀们嘲笑大鹏说,何必飞那么高呢?我向上飞还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草香蒿中翱翔,已经是飞的顶点,小雀不理解大鹏而嘲笑,庄子认为,无论是大鹏雄飞万里,还是小雀腾跃蓬蒿之间,也只是大小差别,它们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想不受时空局限而任意邀游的人才能进入,无所恃,的绝对自由境界。

文章TAG:逍遥游有感庄子道理再读庄子《逍遥游》有感逍遥游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