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双驴头抽油机毛辫子打扭原因及治理措施,为什么出现毛辫子打扭

双驴头抽油机毛辫子打扭原因及治理措施,为什么出现毛辫子打扭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7:12:0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少数民族人,男子多数留辫子,辫子数量不一。辜当然不会不知道“辫子”承载着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辫子推为“国粹”。清廷灭亡了,民国发布“剪发令”,但大多数民众不愿意剪辫子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谢谢邀请,笔者作如下回答:一、说到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那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清朝统治者满人的风俗习惯。

为什么在清朝一定要留辫子?

谢谢邀请,笔者作如下回答:一、说到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那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清朝统治者满人的风俗习惯。留辫子是满族人(金人)的习俗传统。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是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

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今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二、留辫子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强权的需要。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以树立满清王朝的权威。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

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皇帝下令“剃发蓄辨”,那么“留辫子”就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强权的需要,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因此从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开始“留辨子”,从上到下推行这项“剃发令”。三、民众反抗“剃发令”,遭到镇压屠杀,满清强权“留辩子”成为事实。

当初,在清顺治皇帝的“剃发令”出来后,很多民众不惜以死要挟。特别是对汉人来说,是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很多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

最悲壮的反抗“剃发令”事件莫过于“江阴十日”了,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江阴十日”之后,还有人不断反抗,但是,满清强权继续镇压,再反抗,再镇压。

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流传了二百余年。四,清朝“留辫子”历史的终结。

清朝末年,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1903年,《学生界》发表“剪辫易服说”一文,申述剪辫有利于“强兵强种”之由。1904年,《大公报》又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尽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辫的范围限制在去洋留学生之内,但此种议论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X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

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资政院关于剪辫易服的议决案一经通过,消息传来,不管清廷是否批准此案,民间的剪辫便“一时风发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但是,这时候的剪辫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社会压力。总之,满清存在,留辫子难以清除。最后是“辛亥革命”终结了满清“留辫子”的历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提这个问题的兄台,压根就不了解清朝的辫子,你以为清朝人的辫子都是影视剧中的瓜瓢型,只剃一个额头,剩下的地方全给你留辫子?这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清朝前期,满洲人的头发是极少的,我们号称他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几乎是将整个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后脑勺部分一个铜钱大小处的头发,然后编成的辫子要细到穿过铜钱中间的空,从外形上来看就跟老鼠的尾巴一样,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

除了我们的史料记载,根据1644年在清军入关时,正好在北京旅居的日本商人竹内藤,后来写了一本书名为《鞑靼漂流记》,在书中详细描绘了满洲人入关后的发型:“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可以说,金钱鼠尾的发型,基本就是剃光头了,因此,清朝入关后不久在全国推广的剃发令,受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

在1645年顺治皇帝不得不发布严格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这场由头发引发的反抗,不久就结束了,1647年清政府还公开声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虽然相对于现代人的短发,金钱鼠尾的发型很难打理,但是在古代,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最好打理的。

中国古代一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是将头发与孝道捆绑在一起,而孝是古代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不毁伤头发,才能算是孝顺。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人们要是剪发都需要挑一个黄道吉日,即使这样,剪下的头发也要特别处理一下,比如收藏起来或者是烧了,以示对父母祖宗的尊敬。当然,这个剪发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剪发,只是修修型而已,大多数情况下,男人的头发都是“长发及腰”。

由于人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不剪发的,一直到成年行弱冠之礼后,才可以把头发盘上,然后带上帽子。为了不让头发太过飘逸,古代的男人往往也需要一些方式将头发扎起来,但是总体来说,特殊情况下,披头散发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是打仗的话,更是要命。除了头发,在服饰上,传统中原汉人的服装也不适合打仗,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组织了胡服骑射改革运动,让赵国人模仿胡人的服饰,目的就是为了让赵国人也能跟胡人一样骑马。

可以说,讲礼仪这一套,大多数汉族中原王朝都十分在行,但是打起仗来就不行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每天都是骑马射箭,如果也像汉人一样留着长发,想必会很麻烦,比如你骑马的时候,由于速度过快,头发散了,披头散发绝对影响时间,搞不好就“翻马”了。相对于大多数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实际上是渔猎民族,游牧主要是放牧,而渔猎是靠打渔和狩猎为主,因为东北是“白山黑水”,打渔和打猎都有充足的资源。

然而无论是打渔,还是进山打猎,大多数环境都阴暗潮湿,头发绝对是一个让人很麻烦的东西,潜水后不容易干,进入森林后,有跳蚤一类的东西跳到人的头上,让人难以忍受。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女真人逐渐发现,留一个小辫子既保住了头发,又方便野外行动,所以,女真人的发饰最终就形成了“金钱鼠尾”式样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长发飘飘更带劲了,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俊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飘逸,出场自带仙气,披头散发的打铁,一边冒汗,一边散发着热气。

甚至有的人干脆直接吃五石散,让热气由内而外,好让头发飘起来。但是这种美学也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一到近了就会发现,随着飘逸的长发飘来的还有味道。相比之下,金钱鼠尾的发型那是真的很丑,我们看的清宫剧,其实都是美化过的形象,如果要看韩国人拍摄的《南汉山城》,就可以看到,女真人的发型是真的彪悍,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当然,除了不好看之外,金钱鼠尾的发型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很干净,便于打理,如日本人所说的那样,不管是当官的还是不当官的,大家都留一样的发型,无形当中还消磨了人的等级差距。当然,随着清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重,对于头发的信仰也越来越浓厚,清廷逐渐放宽留发的比例,老百姓的头发也越来越多了。

到乾隆去世的时候,清朝百姓的头发已经发展到四个铜钱大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掌心,留出的辫子跟猪尾巴一样粗。到咸丰帝即位后,老百姓蓄发的速度加快,蓄发面积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只有一个大额头需要剃,被人称为“阴阳头”,扎出的头发相当于蟒蛇一样粗。随着头发的增多,打理起来也很麻烦,不仅要梳洗干净,还要扎成大辫子,清朝时期的理发匠堪称技术工种,剃头刮脸已经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行业了。

在这样的时候,清军再到前线去打仗,就丧失了入关之初的精神小伙气息,为之一变成了很土的大辫子,实在是不方便。当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头发希的人可以把头发盘到头顶,头发厚的人会把辫子系到腰上,也有一些猛人,直接把头发盘在脖子上,然后用嘴叼住。不管怎么说,有辫子都是打仗时候的软肋,那种被人薅住头发的滋味,想想都觉得疼,一旦被人薅住,估计只有放弃抵抗了。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中,以汉族人居多。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汉族人统治国家,的时间长,少数民族统治时间短。关于人,的头上的发型,各民族不统一,五花八门。汉族人,男子披发,有短的有长的。女子留长发,长发在头顶盘髻。少数民族人,男子多数留辫子,辫子数量不一。女子留发盘髻,但是盘法与汉族人有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是清朝,满清这个民族,是游牧民族。

满清的人,男子是留辫子的。男子留辫子,有说法,原因是:人们看到兽类,头上有角,人们在狩猎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威风一些,学习兽角的模样,便把头发束成兽角状,有恐吓作用。满清人的发型,经过发展变革,男子是单辫子,女子是有发髻,外带多条小辫子。男子的单辫子,在儿童时期,头发束发向天,成独角处。由于男子成年后,多数人头顶发稀,发柔软,独角发型难做,遂改成了,在后脑勺处留一辫。

这样做,戴帽子以及,戴战斗头盔,也方便。满清人是个好战民族,男子们留辫子,为了防止战斗时,敌人揪辫子,便把辨子做的很小,叫做金钱鼠尾。留辫子是传统,又区分于汉族僧人,的头型,保留习惯有特色。满清入主中原,为了加强统治,颁布剃发令,令男子们留长辫子。一者是,为了挫汉族人,的勇气斗志。二者是,有做奸犯科者,巡捕人揪辫子好揖拿。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秃顶的人,有全秃有半秃。全秃的人,一年四季戴帽子,帽子不是一般的帽子,帽子后方内侧,用针线缝上一条假辫子。半秃的人,脑袋周边有头发,不耽误梳一条小辫子,不过,还是戴一顶帽子遮头顶,这样好看些。思一思,想一想,中华民国剃和尚。大清朝结束了,男子剃短发,女子放足,中国逐渐走向了,文明的时代!(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为何清朝灭亡后,很多汉人誓死不剪辫子?

图注:清中期的发式,仍较接近清初的“金钱鼠尾”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时,曾强迫民众“剃发留辫”,酿成许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有没有辫子,始终是有清一朝,衡量汉人是否归降、是否接受清廷统治的重要标志。按常理,这种屈辱性标志物,在清廷灭亡之际,在民国政府宣布“剪辫令”之后,自会马上被民众抛弃,成为历史。

但事实并非如此。清廷灭亡了,民国发布“剪发令”,但大多数民众不愿意剪辫子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已过去了3个月。梅的行动显然称不上积极,但相对身边的其他人,却已可算走在时代的前沿。比如,为梅管理服装和处理杂物的“跟包”,无论梅怎么劝,就是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

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我的跟包大李和聋子,我劝他们剪辫子,怎么说也讲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们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聋子的辫子剪掉。等他醒过来,感觉到脑后光光的,非常懊丧,把个大李吓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总是脸冲着外睡.好让我没法下手。结果,我趁他酣睡的时候,照样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着眼泪,手里捧着剪下来的半根辫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诉苦……过了好久,他谈起来还认为这对他的身体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在当年是真有这许多想不开的人的。”①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却不肯剪辫子。这样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辫子,但未必皆是出于自愿。革命军当年发起的强制剪辫运动,曾引起颇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

……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②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比如,云南军政府于11月5日限令民众5天之内剪掉辫子,但在腾越县城,英国驻当地代领事史密斯观察到:“公众舆论对革命是冷淡的。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在街上很少见到剪了辫子的人。

”③革命军势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样情形——在上虞县,“自光复后,剪辫者寥寥”,虽经新政府一再劝喻,但“该处人民终观望不剪”;在嘉兴县,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④事实上,民国成立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仍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辫子。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到来自家乡安徽绩溪的书信,信中说道:“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

”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⑥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中华全国风俗志》,对各地民众留辫情况,也颇多介绍。如河北保定,留辫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开埠虽早,但“蓄辫之恶俗,反较他埠为独甚。

无论上中下三等人,剪发者殆居最少数。”⑦图注:清末的这种发式,放在清初是要问斩的“遗忘”和“美化”,是民众不愿意剪辫子的两大主因民众不乐意剪辫子,与民众遗忘了“薙发令”这段历史,有很大关系。据台湾学者王汎森的研究,清人对“发”字的使用格外小心,尤其是一些成语如“一发千钧”,更是极为敏感,“因为它令人产生一种联想——以千钧之重来形容一发,似乎是对‘薙发’政策的不满”。

清廷花了八十余年修纂《明史》,但这部巨著“从头到尾未曾用过‘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清实录》里同样找不出“千钧一发”这个词。⑧“千钧一发”这个词都找不到,当然更不能指望留下“薙发令”这段历史。事实上,经过近300年的遗忘,到晚清,这段历史已仅限于在知识分子和革命党当中流传。(清廷也有意淡化这段历史,默许臣民的辫子越留越粗。

清初的“薙发令”,本只允许脑后留一小绺头发,名曰“金钱鼠尾”;至清末,则已允许保留较多头发。)一般无知识的普通汉人,则“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⑨据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讲,有些满人也已经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强迫汉人剃发留辫这段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故辛亥时,有满人割了辫子对“革命”表示抗议。

⑩钱穆生于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满人——“伯圭师随又告余,汝知今天我们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余骤闻,大惊讶,云不知。归,询之先父。先父云,师言是也。今天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钱穆是幸运的,他的老师钱伯圭是一位革命党人。(11)但仅仅是“遗忘”,还不足以解释那些对“剪辫令”的暴烈反抗。

1912年7月,在清帝退位半年之后,山东都督周自齐派了宣传员前往昌邑县劝导民众剪辫。在县衙门口举行的宣讲会上,宣传员公开剪掉了当地两位乡绅的辫子。次日,被剪了辫子的乡绅聚集民众,公然打杀了二十七名“无辫之人”。(12)这种暴力背后,显然有着某种对“辫子”的强烈认同在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虐待里发现快感,奴役中寻出美来。

时日长久,这样的事情难免发生。人类文化史上也不乏先例。具体到“辫子”问题,辜鸿铭可算一个典型。辜当然不会不知道“辫子”承载着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辫子推为“国粹”。他的解释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发短衣矣!”(13)——太平天国对“辫子”的恨,成就了辜鸿铭对“辫子”的爱;太平天国“丑陋的长毛”,让辜鸿铭不惜美化脑后的“辫子”。

当然,天平天国其实只是诱因,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文化心理的异化。(短史记 谌旭彬)注释①梅兰芳,《梅兰芳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P89-90。②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2月9日。收录于《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中华书局,1984,P443-445。③代领事史密斯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1月20日。

收录于《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中华书局,1984,P231。④沈航,《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学刊》2013年第3期。⑤《胡绍之等致胡适的信》,《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222页。⑥阎锡山,《呈大总统筹补山西人民生计,先办六政,特设考核处暨办理情形文》,1918年5月25日。

⑦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气象出版社,2013,P412;P407。⑧王汎森,《权力的毛细血管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P385。《清实录》中仅不慎出现过一次“一发千钧”。⑨沈航,《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学刊》2013年第3期。⑩金满楼,《门槛上的民国》,新星出版社,2013,P250。

庄士敦的回忆有一定的可信度,王汎森也同样认为:当时,“不只汉人不清楚明代历史的真相,满人对自己的历史也不清楚”。(11)钱穆,《师友杂忆》,东大图书,1983,P34。(12)王霞亭,《忆昌邑县“五·一八”惨案》,收录于《文史资料选辑 第1辑》。(13)《张文襄幕府纪闻·不排满》,收录于《辜鸿铭文集》,海口出版社,1996,P413。

清朝的狗尾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的人当时不愿意剃光?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首先称为"狗尾辫",我认为过于讽刺。满清人由来是一个马上民族,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辨子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崇尚草原的一种精神,可喻为以马为图腾的生活本义,更是象征他们民族兴旺会如骏马一样无往不胜。当然,最终清人以割舍不掉自己的马辫子而退出历史舞台!至于有人不愿割掉生活形象的"辫子",当然有满清人几百年以汉治汉的治国方针有关,毕竟,清潮有过康乾盛世的历史史实,一些代表上层阶级的人,自然有难以取舍的情结啦。

大棚种植大姜,姜苗弱,干叶,扭小辫,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治呀?

您好! 欢迎关注头条农业种植领域作者:农资十万个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夏季是大棚大姜的生长时期,非常容易出现姜苗弱,干叶,扭小辫等情况,其中扭小边即新叶扭曲情况,这些情况都是有哪些因素造成呢,下面具体说下。1.最近气温高,大棚内部气温更高,高温造成棚内大姜蒸腾作用旺盛,大姜叶面温度过高,急剧失水,引起大姜干叶,扭小辫情况普遍发生。

因为大姜是不耐高温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度,超过25度生长受阻,超过35度大姜出现干叶,新叶扭曲,严重大姜植株死亡。2.大棚气温高土壤干旱缺水,夏季温度高,蒸腾作用强烈,水分不足,就会造成叶片卷叶或扭曲。3.大姜苗期施肥不当,例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一次性施肥太多等造成烧根情况,影响大姜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植株上部营养缺乏,出现干叶、扭曲现象。

4.大棚内土壤板结,根系发育弱,对土壤中水分、养分吸收不足,植株瘦弱,生长缓慢,造成新叶扭曲、卷叶现象。5.大棚大姜蓟马、红蜘蛛等虫害发生严重导致大姜新叶扭曲。针对大棚大姜苗弱,干叶,扭小辫等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可以利用遮阳网减弱光照,或者大棚及时进行防风,通风口应该下移,这样散热快。2.科学浇水,大姜苗期需水浇水,建议小水多次浇灌,滴灌最好,不可大水漫灌。

增加土壤含水量,同时降低棚内温度,改善棚内小气候。3.大姜苗期合理施肥,苗期追肥避免使用化肥,建议结合浇水冲施促生根的富含氨基酸、腐植酸的水溶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大姜根系的吸收养分水分能力,促使大姜健壮生长,减少苗弱、新叶扭曲现象。4.及时观察植株蓟马、红蜘蛛发生情况,发现虫害及时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可以选择阿维菌素 哒螨灵进行防治。

清朝颁布剃发令,百姓必须留辫子,那秃头或者光头的人该怎么做?

题目就问错了,清朝不是要求留辫子,而是要求剃头。清政府的目的也并不在于让人们去留辫子,主要是禁止留前朝的发型,要把头发踢掉。所以光头是完全没问题的。在当时汉人的观念里,头发是不能剃的,剃发是不孝的行为。清朝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才推行剃发令,让汉人剃头,留成跟他们一样的辫子。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要的只是剃头这个过程,通过剃头这个行为打击到汉人的内心,他们的目的的就算达到了。

文章TAG:打扭辫子抽油机驴头治理双驴头抽油机毛辫子打扭原因及治理措施为什么出现毛辫子打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