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生死场王婆是怎么死的,第四十八章《生死场》

生死场王婆是怎么死的,第四十八章《生死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32:5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我认为不论什么原因,端木这么做都是无情无义。换做是萧军,会不会舍生取义,能不能拖也要先把萧红拖上船?端木走后,炮火中萧红无处安身。只身赶往在武汉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驻地投宿。在人来人往的走廊楼梯口打地铺。一个怀孕7个月的堂堂作家,天天在地铺上躺着,可是据说依然谈笑风生,还写完了小说《汾河的圆月》。

9月,萧红终于买到船票,独自一人颠簸了十多天才到重庆。内心有多么心酸和艰辛无人知道。慌乱之中,大腹便便的萧红跌倒在码头上爬不起来,仰望苍天,萧红的心里除了生和死还想了些什么? 十、1938年9月——1940年1月,27岁到30岁的萧红在重庆 萧红27岁在重庆 萧红到重庆后,没有依靠端木蕻良,而是独自一人,投奔江津的朋友白朗夫妇。

11月,萧红在江津产下一名男婴。面色红润,身体健康。可是,三天后白朗再去探视时竟找不到婴儿了。萧红平淡的说死了。萧红的朋友在谈到这个孩子时,语言闪烁,令人生疑。这成为萧红研究的一个谜。 1939年夏,萧红返回重庆和端木生活在一起。 十一、1940年1月——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 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前往香港,在香港,萧红开始创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既是萧红的遗作,也是她的巅峰之作。本书以萧红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用浑重而清新的笔墨,描写了东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村民既善良、淳朴又愚昧、野蛮的原始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萧红的笔下被写得栩栩如生。全书艺术形式独特,虽然写了人物,却没有主角;虽然也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7章,虽可各自独立,但俨然是一整体。

所谓“文如其人”,正是萧红这样至真至纯的性情才写得出那样的文字,她写散文时,像写小说一样使用大量的叙事;写小说时,像写散文一样使用极多的抒情。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曾有人称之为“萧红体”。在香港,萧红人生中又一关键人物登场:骆宾基。骆宾基是端木的东北老乡,流亡到香港后,投奔端木。端木曾帮他安排住处,发表文章。

骆宾基 1941年4月,萧红被查出患有肺结核。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笼罩在炮火硝烟中。人们纷纷撤离香港。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辞行,端木请求他暂留香港,协助照顾病重的萧红。虽然,此前骆宾基和萧红只见过两次面,但骆宾基慨然允诺。 出人意料的是:骆宾基到达后第二天,端木蕻良不知去了哪里。

据萧红说:端木已经跟她告别,突围去了,不会回来了。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香港,端木再一次弃萧红而不顾。在萧红生命的最后44天,陪伴在萧红身边的不是端木,而是骆宾基。 萧红曾对骆宾基说过:“三郎(萧军的笔名)若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多年以后,萧军曾写道:“地北天南哀两地,已无只手再援君”。

文章TAG:生死场第四十八章王婆生死场王婆是怎么死的第四十八章《生死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