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81002001,哲学思辨是什么意思

81002001,哲学思辨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2:35:5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为什么没有朝思辨的方向发展呢?客观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但始终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思辨思想;二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所致;三是因为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所致。

一、思辨思想的出现,并不完全春秋战国时期的实际需求庄子、惠施、公孙龙等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齐国、燕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实力远胜于周天子,此后更是纷纷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周天子早已被他们架空,成了一个傀儡。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下,如果哪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够强大,这个国家的地位就会立即下降,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国和战国时期首先崛起的魏国就是如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最希望的就是努力增强本国的国力。因此,可以直接提升国力的法家、兵家受到君王们最推崇的思想,而不能直接提升国力的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就没有得到重视。君王们忽视的这部分思想,正是中国古代的思辨思想的源泉。二、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了中国的思辨思想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就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基础,因此秦朝的统治相对更为严苛,再赶上秦二世这种昏君,秦朝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他开始吸取秦朝的教训,将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黄老思想,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等人遵照这种思想,与民修养生息。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大幅增强,为了实现驱逐匈奴、为汉朝立威的目的,他急需一种更为积极的统治思想。因此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逐渐开始以儒家经典来考核人才,但实际上还是以法家为统治思想核心。

究其根本,秦汉时期的皇帝们所采用的统治思想还是以儒家和法家为主,只是其表现方式差距很大而已。秦汉时期建立的封建帝王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基础,后世的帝王虽然表面上实行的是不同的政策,但其核心依然是法家和儒家,虽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但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框架而已,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中。

此外,由于董仲舒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政权又极力推崇儒家和法家文化,因此像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等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纳的思想也就逐渐被压制。而在封建皇权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现象越发突出。当读书人在封建统治者的巨大压力之下,只会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脑子里只有治国和效忠君王时,又怎么会产生思辨呢?三、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限制了哲学思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哲学之所以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人的思想更为实用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古时候人们如果想活下去,最先想到的往往不会是如何去做哲学,而是希望知道何时会下雨、天气何时变冷等与现实关联更为密切的问题。正是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更为脚踏实地,因此在中国古代,最为实际的天文历法、文字、车轮等会更受重视。因此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通常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观念。

每一种新哲学思想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一次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迅速腾飞。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思辨水平的高低的确很重要。但对于社会实践来说,思辨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高低。因此对于实用主义至上的中国人来讲,思辨水平的高低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因此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加上封建统治思想的禁锢,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没有古希腊那样,继续向思辨的方向发展。

文章TAG:81002001思辨哲学81002001哲学思辨是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