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张昭,张昭说了什么事来责任诸葛亮

张昭,张昭说了什么事来责任诸葛亮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7-30 08:21:58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张昭说了什么事来责任诸葛亮

张昭说:燕国任用乐毅为帅,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2城,难道你诸葛亮也有乐毅之才?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
说刘备称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然而自从得到诸葛亮,刘备却一败涂地,问诸葛亮怎么解释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张昭说了什么事来责任诸葛亮

2,张昭是谁他的详细资料

张昭 字:子布 生卒时间:156——236(寿81) 籍贯:徐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 容貌:矜严,有威风 官职:辅吴将军 谥号:文侯 家庭成员:子:张承,张休 人物传记: 张昭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赏识。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春秋左氏传》和《论语注》。 嘉禾四年,张昭去世。孙权素服吊唁。 张弘〔三国·吴〕字敬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笃学不仕,恒著乌巾,时号张乌巾。善篆、隶,其飞白书有飞仙鹤舞之态,可冠於世。自作飞白序势,备说其美。书断、金壶记》

张昭是谁他的详细资料

3,为什么说内事不问周瑜外事不问张昭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官,他的才能堪比蜀汉丞相诸葛亮,威望更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性格刚烈,敢谏直言,为何却被世人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他就是东吴的文官之首——张昭。为何说他威胜周瑜呢?张昭,字子布,最早因躲避中原动乱,才从中原来到了南方的徐州彭城;后来又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又从徐州的彭城南渡来到了扬州。此时,正逢孙策霸业初创之时。因深受孙策小霸王之能所感,欣然应邀前往投靠。初一接触,孙策便深感张昭身怀王佐之才,遂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由此可见,此时张昭之能犹在周瑜之上,才会委以如此重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孙策每打下一城,张昭便能尽抚城中百姓,确保城池盗匪全无,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府库充盈。正所谓,孙策与张昭,一内一外,一军一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后来,孙策打下的这些地盘的管理模式,直到孙权掌权期间,都一直都沿用着张昭曾经的那一套。而这些地盘,也最终成为江东孙氏集团的霸业根基。所以,如果说到三国枭雄识人用人之能,孙策一点也不比曹操、刘备以及其弟孙权差。从初降太史兹的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孙策识人的眼光有多毒。同时,孙策临终时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同样见证了其识人用人的顶尖境界。为何说他才比诸葛亮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张昭心胸的宽广程度也非一般人可比。张昭年少时因好学多才,被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其为茂才,却被张昭婉言拒绝。事后,陶谦深恨其不从己,怪罪是张昭心中轻慢自己,遂将张昭捉拿监禁。但是,后来当陶谦病逝时,张昭却不记前嫌,竭尽所能为其写下了致哀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深受后人敬重。此后,当孙策遇刺身亡之时,各地乱象渐起。而这时的张昭牢记孙策遗言所托,率领原孙策手下一干群僚,尽心辅佐孙权,对内安抚各地百姓,对外讨伐各路叛军,确保了时局的稳定,为孙权的顺利掌权扫清了一切障碍。此经过,同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结果各不相同罢了。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每次外出征战,便将后方留守重任交付张昭,任命其总领府署的一切事务。在此期间,曾有黄巾余党祸乱一方,张昭立即率军征讨,不日平定而反。后来,当孙权率领举国之兵,征伐合肥之时,山越匡琦、豫章贼帅周凤等人谋反作乱,张昭再次领命讨伐,不几日便大胜而回。由此可见,其军略智谋之高,不下当时一方成名大将。为何他却被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劝说孙权投降,共同于江夏围猎刘备。只因张昭深感曹操势大,又掌握有水军优势,担心难以力敌,所以才力主投降曹操。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昭就事论事的心性使然,而非懦弱的软骨头。因为,张昭其人性格如同唐朝时的魏征,任何时候都敢于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如: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时,饮酒大醉,让下人用酒水向群臣致意:“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水者,才能停歇。”此时,张昭神情肃穆,不言不语,独自坐于院中车内。孙权见之,心下不喜,遣人呼张昭入席饮酒,一脸温色道:“诸君皆有雅兴,为何尔独发怒乎?”张昭神色平静回道:““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闻听,深感惭愧,于是停宴停饮。其实,孙权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稍有不慎孙权及其子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张昭当时只是根据当时的现实实际进行分析后的结论,并非个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一位谋臣此外,张昭也很能把握朝局走势,毅然急流勇退,安心著书立传,颐养天年,平安谢世。也可以说,张昭在三国的诸多谋臣之中,是活的岁数最长的一个,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对此,大家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官,他的才能堪比蜀汉丞相诸葛亮,威望更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性格刚烈,敢谏直言,为何却被世人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他就是东吴的文官之首——张昭。为何说他威胜周瑜呢?张昭,字子布,最早因躲避中原动乱,才从中原来到了南方的徐州彭城;后来又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又从徐州的彭城南渡来到了扬州。此时,正逢孙策霸业初创之时。因深受孙策小霸王之能所感,欣然应邀前往投靠。初一接触,孙策便深感张昭身怀王佐之才,遂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由此可见,此时张昭之能犹在周瑜之上,才会委以如此重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孙策每打下一城,张昭便能尽抚城中百姓,确保城池盗匪全无,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府库充盈。正所谓,孙策与张昭,一内一外,一军一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后来,孙策打下的这些地盘的管理模式,直到孙权掌权期间,都一直都沿用着张昭曾经的那一套。而这些地盘,也最终成为江东孙氏集团的霸业根基。所以,如果说到三国枭雄识人用人之能,孙策一点也不比曹操、刘备以及其弟孙权差。从初降太史兹的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孙策识人的眼光有多毒。同时,孙策临终时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同样见证了其识人用人的顶尖境界。为何说他才比诸葛亮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张昭心胸的宽广程度也非一般人可比。张昭年少时因好学多才,被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其为茂才,却被张昭婉言拒绝。事后,陶谦深恨其不从己,怪罪是张昭心中轻慢自己,遂将张昭捉拿监禁。但是,后来当陶谦病逝时,张昭却不记前嫌,竭尽所能为其写下了致哀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深受后人敬重。此后,当孙策遇刺身亡之时,各地乱象渐起。而这时的张昭牢记孙策遗言所托,率领原孙策手下一干群僚,尽心辅佐孙权,对内安抚各地百姓,对外讨伐各路叛军,确保了时局的稳定,为孙权的顺利掌权扫清了一切障碍。此经过,同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结果各不相同罢了。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每次外出征战,便将后方留守重任交付张昭,任命其总领府署的一切事务。在此期间,曾有黄巾余党祸乱一方,张昭立即率军征讨,不日平定而反。后来,当孙权率领举国之兵,征伐合肥之时,山越匡琦、豫章贼帅周凤等人谋反作乱,张昭再次领命讨伐,不几日便大胜而回。由此可见,其军略智谋之高,不下当时一方成名大将。为何他却被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劝说孙权投降,共同于江夏围猎刘备。只因张昭深感曹操势大,又掌握有水军优势,担心难以力敌,所以才力主投降曹操。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昭就事论事的心性使然,而非懦弱的软骨头。因为,张昭其人性格如同唐朝时的魏征,任何时候都敢于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如: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时,饮酒大醉,让下人用酒水向群臣致意:“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水者,才能停歇。”此时,张昭神情肃穆,不言不语,独自坐于院中车内。孙权见之,心下不喜,遣人呼张昭入席饮酒,一脸温色道:“诸君皆有雅兴,为何尔独发怒乎?”张昭神色平静回道:““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闻听,深感惭愧,于是停宴停饮。其实,孙权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稍有不慎孙权及其子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张昭当时只是根据当时的现实实际进行分析后的结论,并非个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一位谋臣此外,张昭也很能把握朝局走势,毅然急流勇退,安心著书立传,颐养天年,平安谢世。也可以说,张昭在三国的诸多谋臣之中,是活的岁数最长的一个,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对此,大家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东汉末年,中原动乱,人民为了避免战火,有一部分人逃亡了江南。这其中,就有之后在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昭。 张昭张昭年少好学,曾被举荐为孝廉,本人也好议论政治。来到东吴以后,孙策对其礼遇有加,还拜见了张昭的母亲。当时江东重要的事物基本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一统江东提供了基础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奠定了张昭未来在江东的地位。 孙权影视剧形象孙权上位以后,因为张昭是旧臣,所以依然令他坐长史的位置。在朝堂上,张昭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尤其在指出孙权错误的地方。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前来联合,东吴上下都对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其中张昭就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啦,但是作为朝廷上一个坚定的投降派,在战争胜利以后,并没有收到主上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既是因为张昭的忠心为人熟知,也是其在江东地位的体现。 张昭游戏形象 赤壁之战以后,张昭刚烈的脾气一点都没有改变。孙权打猎、宴请群臣,行为稍有不适,都会引得张昭的劝谏。随着年岁渐渐增长,张昭决定退休,退休的时候依然荣宠之极。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当然依着张昭的性子,即是工作上退休了,其他的方面也不会真正的远离朝堂。232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想孙权投降,张昭说这一定是假的,但是皇帝不信。张昭气的不再出门,皇帝估计也生气了,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家门。张昭更气了,用土把门内部也封住了,表示自己更不愿意出去了。最后结果果然如张昭所料,孙权一看面子上不好过去,于是防火烧张昭的家,但是骨头硬如张昭会屈服吗?不会,放火也没把张昭逼出来。最后,孙权无奈了,只好亲自站在张昭家门口,张昭这才出来,二人和解。四年以后,这位功勋满身,性情刚烈的东吴重臣,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36年,张昭去世,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死前特地叮嘱丧事从简,据说连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穿着素服前往悼念这位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老臣,东吴的一个时代,也渐渐画上了句号。【参考文献】《谥法考》《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作者:张珍瑜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官,他的才能堪比蜀汉丞相诸葛亮,威望更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性格刚烈,敢谏直言,为何却被世人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他就是东吴的文官之首——张昭。为何说他威胜周瑜呢?张昭,字子布,最早因躲避中原动乱,才从中原来到了南方的徐州彭城;后来又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又从徐州的彭城南渡来到了扬州。此时,正逢孙策霸业初创之时。因深受孙策小霸王之能所感,欣然应邀前往投靠。初一接触,孙策便深感张昭身怀王佐之才,遂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由此可见,此时张昭之能犹在周瑜之上,才会委以如此重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孙策每打下一城,张昭便能尽抚城中百姓,确保城池盗匪全无,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府库充盈。正所谓,孙策与张昭,一内一外,一军一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后来,孙策打下的这些地盘的管理模式,直到孙权掌权期间,都一直都沿用着张昭曾经的那一套。而这些地盘,也最终成为江东孙氏集团的霸业根基。所以,如果说到三国枭雄识人用人之能,孙策一点也不比曹操、刘备以及其弟孙权差。从初降太史兹的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孙策识人的眼光有多毒。同时,孙策临终时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同样见证了其识人用人的顶尖境界。为何说他才比诸葛亮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张昭心胸的宽广程度也非一般人可比。张昭年少时因好学多才,被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其为茂才,却被张昭婉言拒绝。事后,陶谦深恨其不从己,怪罪是张昭心中轻慢自己,遂将张昭捉拿监禁。但是,后来当陶谦病逝时,张昭却不记前嫌,竭尽所能为其写下了致哀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深受后人敬重。此后,当孙策遇刺身亡之时,各地乱象渐起。而这时的张昭牢记孙策遗言所托,率领原孙策手下一干群僚,尽心辅佐孙权,对内安抚各地百姓,对外讨伐各路叛军,确保了时局的稳定,为孙权的顺利掌权扫清了一切障碍。此经过,同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结果各不相同罢了。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每次外出征战,便将后方留守重任交付张昭,任命其总领府署的一切事务。在此期间,曾有黄巾余党祸乱一方,张昭立即率军征讨,不日平定而反。后来,当孙权率领举国之兵,征伐合肥之时,山越匡琦、豫章贼帅周凤等人谋反作乱,张昭再次领命讨伐,不几日便大胜而回。由此可见,其军略智谋之高,不下当时一方成名大将。为何他却被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劝说孙权投降,共同于江夏围猎刘备。只因张昭深感曹操势大,又掌握有水军优势,担心难以力敌,所以才力主投降曹操。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昭就事论事的心性使然,而非懦弱的软骨头。因为,张昭其人性格如同唐朝时的魏征,任何时候都敢于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如: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时,饮酒大醉,让下人用酒水向群臣致意:“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水者,才能停歇。”此时,张昭神情肃穆,不言不语,独自坐于院中车内。孙权见之,心下不喜,遣人呼张昭入席饮酒,一脸温色道:“诸君皆有雅兴,为何尔独发怒乎?”张昭神色平静回道:““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闻听,深感惭愧,于是停宴停饮。其实,孙权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稍有不慎孙权及其子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张昭当时只是根据当时的现实实际进行分析后的结论,并非个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一位谋臣此外,张昭也很能把握朝局走势,毅然急流勇退,安心著书立传,颐养天年,平安谢世。也可以说,张昭在三国的诸多谋臣之中,是活的岁数最长的一个,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对此,大家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东汉末年,中原动乱,人民为了避免战火,有一部分人逃亡了江南。这其中,就有之后在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昭。 张昭张昭年少好学,曾被举荐为孝廉,本人也好议论政治。来到东吴以后,孙策对其礼遇有加,还拜见了张昭的母亲。当时江东重要的事物基本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一统江东提供了基础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奠定了张昭未来在江东的地位。 孙权影视剧形象孙权上位以后,因为张昭是旧臣,所以依然令他坐长史的位置。在朝堂上,张昭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尤其在指出孙权错误的地方。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前来联合,东吴上下都对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其中张昭就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啦,但是作为朝廷上一个坚定的投降派,在战争胜利以后,并没有收到主上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既是因为张昭的忠心为人熟知,也是其在江东地位的体现。 张昭游戏形象 赤壁之战以后,张昭刚烈的脾气一点都没有改变。孙权打猎、宴请群臣,行为稍有不适,都会引得张昭的劝谏。随着年岁渐渐增长,张昭决定退休,退休的时候依然荣宠之极。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当然依着张昭的性子,即是工作上退休了,其他的方面也不会真正的远离朝堂。232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想孙权投降,张昭说这一定是假的,但是皇帝不信。张昭气的不再出门,皇帝估计也生气了,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家门。张昭更气了,用土把门内部也封住了,表示自己更不愿意出去了。最后结果果然如张昭所料,孙权一看面子上不好过去,于是防火烧张昭的家,但是骨头硬如张昭会屈服吗?不会,放火也没把张昭逼出来。最后,孙权无奈了,只好亲自站在张昭家门口,张昭这才出来,二人和解。四年以后,这位功勋满身,性情刚烈的东吴重臣,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36年,张昭去世,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死前特地叮嘱丧事从简,据说连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穿着素服前往悼念这位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老臣,东吴的一个时代,也渐渐画上了句号。【参考文献】《谥法考》《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作者:张珍瑜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这是个绝好的问题??!张昭退休后,曾经当朝对孙权说过这样的话:“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意思大概就是,当时吴太后、桓王孙策不是把老臣我托付给陛下您,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是想竭尽臣节报答厚恩,然而我见识短浅,违逆陛下旨意。可我也是一片愚拙之心为国效劳,志在忠心效命而已!如若变心,想要为了荣华富贵巴结奉承,这是我不能做的。孙权听了这些话后“吴王连连辞谢”。重要的是“忠益毕命”,也就是忠心效命。那么,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也是忠心效命吗?没问题,是!原因如下:张昭是被徐州刺史陶谦察举为茂才,陶谦死后中原地区动乱,张昭逃难到江南,受到割据江南的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孙策和张昭的关系用孙策自己的说法,“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从《吴历》和《三国志》的记载上我们发现,孙策的的确确是把孙权甚至是连东吴走向的决定权都交给了张昭。但当吴太夫人问及江东可保安否?是董袭把张昭架起来,担保东吴无碍,张昭并没有发表意见!!!张昭为什么不回答吴太夫人,显然吴太夫人要的是张昭的意见,而不是董袭。根源就在孙策的这两句话上!“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非常耐人寻味!!!孙策的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此我主观一点,对它进一步说明?不当之处可以随便喷……我照单全收。如果仅看“正复不克捷”等于对牛弹琴,人是根本看不明白,张昭有才(祢衡都佩服),也许就张昭自己能明白?再看“缓步西归”?看明白没问题,理解不了!“西归”是什么意思!你身在东吴却要西归?哈哈哈……??……哈哈,小孩都知道西面是刘表。孙策让张昭率领东吴的人投奔刘表吗?扯淡。这个孙策年纪轻轻的,说出来的话让人煞费苦心!费劲。既然不能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就只能从政治上“西”来理解了。西归的“西”在这里一定一定是相对东吴的说法,那么“西”就是指的江西。所谓“江东”“江西”而已,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巢湖、合肥一带;江西呢?对!就是今天的河南!!!就是中原地区、就是东汉朝廷、就是曹操。??????让我再把孙策这两句话连起来解读一下:反正也打不过人家曹操,但不要太仓促(太没面子)地投降,应该循序渐进的缓缓的向曹操投降,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情况不妙,就从从容容地投靠中央政府,不要有心理负担。大家活着才是最重要,没必要死战,可以灵活一点??。这话听起来不错吧?像是孙策说得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孙策知道他自己什么水平,更知道他弟弟孙权什么水平:“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你连我都打不过还想和曹操打?因此,他对张昭说得话是可靠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征讨荆州之余威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于是张昭就说:“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你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这是张昭对孙权说得话,也是当时他应该回答吴太夫人的话,被董袭给抢答了(极有可能是董袭担心张昭把孙策的遗嘱告诉吴太夫人,对新人孙权不利)。而这里的“我们”其实就含有孙策!所以孙权才对张昭连连辞谢。张昭对孙策、孙权的忠心日月可鉴。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官,他的才能堪比蜀汉丞相诸葛亮,威望更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性格刚烈,敢谏直言,为何却被世人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他就是东吴的文官之首——张昭。为何说他威胜周瑜呢?张昭,字子布,最早因躲避中原动乱,才从中原来到了南方的徐州彭城;后来又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又从徐州的彭城南渡来到了扬州。此时,正逢孙策霸业初创之时。因深受孙策小霸王之能所感,欣然应邀前往投靠。初一接触,孙策便深感张昭身怀王佐之才,遂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由此可见,此时张昭之能犹在周瑜之上,才会委以如此重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孙策每打下一城,张昭便能尽抚城中百姓,确保城池盗匪全无,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府库充盈。正所谓,孙策与张昭,一内一外,一军一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后来,孙策打下的这些地盘的管理模式,直到孙权掌权期间,都一直都沿用着张昭曾经的那一套。而这些地盘,也最终成为江东孙氏集团的霸业根基。所以,如果说到三国枭雄识人用人之能,孙策一点也不比曹操、刘备以及其弟孙权差。从初降太史兹的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孙策识人的眼光有多毒。同时,孙策临终时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同样见证了其识人用人的顶尖境界。为何说他才比诸葛亮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张昭心胸的宽广程度也非一般人可比。张昭年少时因好学多才,被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其为茂才,却被张昭婉言拒绝。事后,陶谦深恨其不从己,怪罪是张昭心中轻慢自己,遂将张昭捉拿监禁。但是,后来当陶谦病逝时,张昭却不记前嫌,竭尽所能为其写下了致哀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深受后人敬重。此后,当孙策遇刺身亡之时,各地乱象渐起。而这时的张昭牢记孙策遗言所托,率领原孙策手下一干群僚,尽心辅佐孙权,对内安抚各地百姓,对外讨伐各路叛军,确保了时局的稳定,为孙权的顺利掌权扫清了一切障碍。此经过,同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结果各不相同罢了。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每次外出征战,便将后方留守重任交付张昭,任命其总领府署的一切事务。在此期间,曾有黄巾余党祸乱一方,张昭立即率军征讨,不日平定而反。后来,当孙权率领举国之兵,征伐合肥之时,山越匡琦、豫章贼帅周凤等人谋反作乱,张昭再次领命讨伐,不几日便大胜而回。由此可见,其军略智谋之高,不下当时一方成名大将。为何他却被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劝说孙权投降,共同于江夏围猎刘备。只因张昭深感曹操势大,又掌握有水军优势,担心难以力敌,所以才力主投降曹操。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昭就事论事的心性使然,而非懦弱的软骨头。因为,张昭其人性格如同唐朝时的魏征,任何时候都敢于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如: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时,饮酒大醉,让下人用酒水向群臣致意:“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水者,才能停歇。”此时,张昭神情肃穆,不言不语,独自坐于院中车内。孙权见之,心下不喜,遣人呼张昭入席饮酒,一脸温色道:“诸君皆有雅兴,为何尔独发怒乎?”张昭神色平静回道:““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闻听,深感惭愧,于是停宴停饮。其实,孙权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稍有不慎孙权及其子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张昭当时只是根据当时的现实实际进行分析后的结论,并非个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一位谋臣此外,张昭也很能把握朝局走势,毅然急流勇退,安心著书立传,颐养天年,平安谢世。也可以说,张昭在三国的诸多谋臣之中,是活的岁数最长的一个,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对此,大家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东汉末年,中原动乱,人民为了避免战火,有一部分人逃亡了江南。这其中,就有之后在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昭。 张昭张昭年少好学,曾被举荐为孝廉,本人也好议论政治。来到东吴以后,孙策对其礼遇有加,还拜见了张昭的母亲。当时江东重要的事物基本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一统江东提供了基础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奠定了张昭未来在江东的地位。 孙权影视剧形象孙权上位以后,因为张昭是旧臣,所以依然令他坐长史的位置。在朝堂上,张昭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尤其在指出孙权错误的地方。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前来联合,东吴上下都对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其中张昭就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啦,但是作为朝廷上一个坚定的投降派,在战争胜利以后,并没有收到主上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既是因为张昭的忠心为人熟知,也是其在江东地位的体现。 张昭游戏形象 赤壁之战以后,张昭刚烈的脾气一点都没有改变。孙权打猎、宴请群臣,行为稍有不适,都会引得张昭的劝谏。随着年岁渐渐增长,张昭决定退休,退休的时候依然荣宠之极。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当然依着张昭的性子,即是工作上退休了,其他的方面也不会真正的远离朝堂。232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想孙权投降,张昭说这一定是假的,但是皇帝不信。张昭气的不再出门,皇帝估计也生气了,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家门。张昭更气了,用土把门内部也封住了,表示自己更不愿意出去了。最后结果果然如张昭所料,孙权一看面子上不好过去,于是防火烧张昭的家,但是骨头硬如张昭会屈服吗?不会,放火也没把张昭逼出来。最后,孙权无奈了,只好亲自站在张昭家门口,张昭这才出来,二人和解。四年以后,这位功勋满身,性情刚烈的东吴重臣,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36年,张昭去世,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死前特地叮嘱丧事从简,据说连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穿着素服前往悼念这位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老臣,东吴的一个时代,也渐渐画上了句号。【参考文献】《谥法考》《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作者:张珍瑜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这是个绝好的问题??!张昭退休后,曾经当朝对孙权说过这样的话:“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意思大概就是,当时吴太后、桓王孙策不是把老臣我托付给陛下您,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是想竭尽臣节报答厚恩,然而我见识短浅,违逆陛下旨意。可我也是一片愚拙之心为国效劳,志在忠心效命而已!如若变心,想要为了荣华富贵巴结奉承,这是我不能做的。孙权听了这些话后“吴王连连辞谢”。重要的是“忠益毕命”,也就是忠心效命。那么,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也是忠心效命吗?没问题,是!原因如下:张昭是被徐州刺史陶谦察举为茂才,陶谦死后中原地区动乱,张昭逃难到江南,受到割据江南的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孙策和张昭的关系用孙策自己的说法,“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从《吴历》和《三国志》的记载上我们发现,孙策的的确确是把孙权甚至是连东吴走向的决定权都交给了张昭。但当吴太夫人问及江东可保安否?是董袭把张昭架起来,担保东吴无碍,张昭并没有发表意见!!!张昭为什么不回答吴太夫人,显然吴太夫人要的是张昭的意见,而不是董袭。根源就在孙策的这两句话上!“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非常耐人寻味!!!孙策的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此我主观一点,对它进一步说明?不当之处可以随便喷……我照单全收。如果仅看“正复不克捷”等于对牛弹琴,人是根本看不明白,张昭有才(祢衡都佩服),也许就张昭自己能明白?再看“缓步西归”?看明白没问题,理解不了!“西归”是什么意思!你身在东吴却要西归?哈哈哈……??……哈哈,小孩都知道西面是刘表。孙策让张昭率领东吴的人投奔刘表吗?扯淡。这个孙策年纪轻轻的,说出来的话让人煞费苦心!费劲。既然不能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就只能从政治上“西”来理解了。西归的“西”在这里一定一定是相对东吴的说法,那么“西”就是指的江西。所谓“江东”“江西”而已,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巢湖、合肥一带;江西呢?对!就是今天的河南!!!就是中原地区、就是东汉朝廷、就是曹操。??????让我再把孙策这两句话连起来解读一下:反正也打不过人家曹操,但不要太仓促(太没面子)地投降,应该循序渐进的缓缓的向曹操投降,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情况不妙,就从从容容地投靠中央政府,不要有心理负担。大家活着才是最重要,没必要死战,可以灵活一点??。这话听起来不错吧?像是孙策说得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孙策知道他自己什么水平,更知道他弟弟孙权什么水平:“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你连我都打不过还想和曹操打?因此,他对张昭说得话是可靠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征讨荆州之余威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于是张昭就说:“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你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这是张昭对孙权说得话,也是当时他应该回答吴太夫人的话,被董袭给抢答了(极有可能是董袭担心张昭把孙策的遗嘱告诉吴太夫人,对新人孙权不利)。而这里的“我们”其实就含有孙策!所以孙权才对张昭连连辞谢。张昭对孙策、孙权的忠心日月可鉴。说起这两位的话,可能这两个人诠释了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于孙权和张昭来讲,如果面对外来势力的威胁,两人可以结成永不破裂的同盟,一起对抗外地,但是一旦自己内部权力之争的时候,双方之间可以斗个你死我活。东吴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曹操,还有一个就是内部的势力。当然内部的势力也可以分成很多的派别,比如说孙策曾经提拔的那些干臣,比如周瑜,或者是那些家族,当然一开始刚刚继位的孙权肯定是希望能够回收权利,毕竟自己不想活在自己哥哥的阴影里面,所以他像当时哥哥提拔上来的一些人发出了挑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就是周瑜。终于在孙策死了以后,赶紧回到孙策的灵前,但是孙权让他去干什么,练兵去了,如果不是曹操来了一次赤壁之战,恐怕周瑜一辈子都在练兵,孙权也不可能把这个既能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在东吴内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臣给重新招回朝堂之上,因为她知道这么做对于自己权威是一次很大的削弱。但是孙权上位的时候,毕竟人家跟周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此时如何去对付曾经哥哥的那一帮死党呢?很简单,东吴还有一些家族,家族的势力在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最重要的,大家想想诸葛亮,司马懿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进行影响,而东吴方面就是四大家族,张昭就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家族。孙策对于这些家族的手段,那就是杀,打压,你比如说陆逊所在的家族,一半的人口全被孙策给杀了,在这之后,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你说这心不心黑。所以这些家族为了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呢,摆脱孙策对于他们影响的一个人物色了很多目标,在这其中孙权便是最好的一个,因为孙权这个人很容易像形式妥协,这一点对于各大家族来讲很完美,孙策是听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对于各大家族来讲,软硬不吃,各大家族拿他没办法,孙权这个人则是一个讲究权术的人,使用权术,你就必须得依靠别人的力量。所以为了能够对付周瑜等孙策留下的那些大臣所,孙权和张昭一起经营江东,这并不矛盾,扩大在江东子弟内心的影响力,从而掌控整个江东局势,这就是对于孙策影响力的一种削弱,我与张昭,对于孙权,那是百分之百禁,禁,禁中虽然在这其中想要投降曹操,但这并不爱吃政治家嘛,总会伴随着这些不愉快,明天一早又有新的利益了然后之前的不愉快全部忘掉了。再逐一打掉了那些对于国家有影响力的权臣,大臣以后,这个时候没有了其他的对手,孙权就必须要找另外的对手,他的对手就是这些大家族,他要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他要让整个东吴的政治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因此这个时候对于孙权来讲,张昭是他的敌人,不再是朋友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当孙权执政末期,四大家族在整个东吴内部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弱,我们也可以很明白的一个事情就是张钊一直在把自己的家族带入政治之中,而孙权一直把各大家族的势力往政治外面搬迁,二者之间有没有正面爆发过冲突?最后有没有酿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一点历史没有记载,但我相信这些东西确实存在。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投降的张昭都有印象。这个人作为东吴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居然带领大部分文官要求孙权迎降曹操。这让我们感觉这个人性格软弱,经不起外界的压力。幸亏吴国太说起孙策遗言,说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召回周瑜后,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发动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在庆功宴上,张昭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讽刺的对他说,幸亏没有听你的投降的建议,要不然现在我就去要饭了。这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也让张昭感到无地自容。但是,在现实中,张昭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他其实是孙策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老师。他这个人文武双全,在孙策手下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的时候,孙策将他看作自己的老师兼朋友对待,孙策军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在被刺客谋杀将死的时候,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孙策对张昭说出的话,与后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话如出一辙。那就是孙权如果不足以担负起东吴之主的担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张昭也不负孙策的嘱托,他将年轻的孙权培养成一代英主。可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被孙策寄予重托的人物,为何在曹操来信威胁的时候,就马上屈服,还劝孙权投降呢?一、张昭劝降是由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我们在后世看赤壁之战,都能够指出曹操在当时的用兵错误。可是,这是建立在我们所知的结果上的。在当时,曹操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一定会失败。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对外的讨伐中,曹操占据了大义的名分。这样,曹操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让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用这种手段,招降了张绣,保证了自己南线的安全。这种政治攻势,也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思想混乱,让东吴的群臣意志不坚。在军事上,曹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曹操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正值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不战而降了。唯一敢于抵抗的刘备,也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精锐追上,被打得大败。刘备只得转投江夏的刘琦,暂时苟延残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他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荆州在北方战乱期间,由于比较安定,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流入,这使得荆州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刘表多年经营的军队,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荆州的几千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军也被曹操收编,补上了曹操军中的短板。这一切都让曹操对刘备和东吴形成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让张昭这些人感到更为困难的是,曹操军队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来,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占据上游。孙权集团在建立之后,对荆州念念不忘,就是出于自身的安全原因。现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占据,曹操的军队分据长江南北,又有优势的水军。如果曹操率领优势的水陆军,沿长江夹江顺流而下,东吴在军事上是难以抵抗的。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久经战阵的张昭认为,如果和曹操对抗,孙权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不过,这只是张昭个人的看法,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判断和张昭的是不同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对孙权指出了曹操貌似强大的形势下,实际存在的困难,并指出了能够打败曹操的可能。但是,由于张昭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不承认周瑜、诸葛亮的判断。他认为周瑜的判断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赌博,而诸葛亮则是为了将东吴拖下水的诡辩。这样一来,主观臆断就造成了张昭对形势的误判。在这个误判的基础上,张昭还一意孤行,对孙权提议投降。二、张昭劝降是出于对孙权家族的忠心。鲁肃在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时候,说了一个理由,让孙权十分认可。那就是这些劝降的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没有人为孙权来打算。这是因为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还做他们的官。如果再假以时日,这些人还能够得到不错的前程。可是孙权这样的独立集团的首领,投降曹操之后,不管曹操再怎么样优待他,他也不会享有现在的权势了。这一席话,让孙权定下了抵抗的决心。如果说张昭是鲁肃所说的那种卖主求荣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张昭正是出于对孙权的忠心,替孙权考虑出路,才劝说孙权投降的。由于张昭对战争的形势产生了误判,才使得他认为,孙权如果采取抵抗曹操的决策,那么会必败无疑。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就会玉石俱焚,孙权和他的家族会陷入毁灭。与其那样,孙权还不如向曹操投降,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对外的战争中,一直都是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对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就采取大屠杀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战中,杀戮、屠城是家常便饭。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他的势力也网开一面,予以优待。比如在和张绣的交战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当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对张绣委以重任。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对荆州那些投降的人员,都予以优待。对刘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进行封赏。这一切自然给张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孙权听从张昭的劝说,向曹操投降的话,他也自然会受到曹操的优待。最起码孙权的家族能够得到保全。如果那样的话,张昭也算是不负孙策的重托了。可是,张昭不但错误了估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孙权的志向估计错误。不甘屈居人下的孙权,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投降建议。不过,虽然孙权对张昭的投降建议有意见,他还是认可张昭的忠心的。孙权在日后的日子里,对张昭依然很敬重。三、张昭劝降是为东吴存续采取的权宜之计。其实,张昭向孙权提议投降,还有着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投降为名,和曹操虚与委蛇,为自己的独立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当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与自己最大的对手,号称枭雄的刘备相比,曹操对孙权并没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孙权当成继承父兄基业的年轻人,想用政治手段来降服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和孙权双方互相联姻,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夺取荆州后,在曹操军队当面的敌人,是江夏郡的刘琦和刘备的军队。至于说孙权的军队,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当成未来的盟军看待的。在当时,曹操的手下甚至预测说,孙权会主动出兵攻打刘备,来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对意见。正是对孙权动向的误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决刘备之后,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孙权的势力。这样,孙权还是能够保持半独立的态势。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如果孙权这次投降,能够保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使自己的势力维持原状,张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实,孙权就算是接受张昭的投降建议,他的投降也会跟多年后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样。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贞到东吴时,稍微想摆摆架子,就被张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胁他。我们可以想见,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张昭也会想尽办法保有自己的独立。一旦曹操的军事压力减弱,他们还是要继续反叛的。四、张昭劝降失败的原因。无论张昭出于何种目的,他劝降孙权的举动还是失败了。孙权不但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反而认为张昭是出于自己眷顾家属的目的,来劝说字的。这让孙权和张昭之间产成了隔阂,也为两人日后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张昭劝降孙权的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当时的形势、孙权的性格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大义的名分。自己作为一个名义上尊奉汉室的割据势力,没有对抗的借口。在军事形势上,他认为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陆军,并打败了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优势兵力,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东吴根本就无法抵抗。在外交上,张昭迷信和曹操的联姻关系,认为孙权能够利用这层关系,投靠曹操。从曹操优待张绣、刘琮的先例来看,孙权也会得到和他们相当的待遇。这样,最起码能够保住孙权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无法立刻在解决刘备后再解决孙权,那么孙权还可以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得到喘息之机的孙权,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基于以上的判断,张昭才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张昭以上的所有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决策也是错误的。曹操虽然有着朝廷大义的名义,可是这种大义的名义如果没有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这种大义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官,他的才能堪比蜀汉丞相诸葛亮,威望更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性格刚烈,敢谏直言,为何却被世人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他就是东吴的文官之首——张昭。为何说他威胜周瑜呢?张昭,字子布,最早因躲避中原动乱,才从中原来到了南方的徐州彭城;后来又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又从徐州的彭城南渡来到了扬州。此时,正逢孙策霸业初创之时。因深受孙策小霸王之能所感,欣然应邀前往投靠。初一接触,孙策便深感张昭身怀王佐之才,遂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由此可见,此时张昭之能犹在周瑜之上,才会委以如此重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孙策每打下一城,张昭便能尽抚城中百姓,确保城池盗匪全无,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府库充盈。正所谓,孙策与张昭,一内一外,一军一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后来,孙策打下的这些地盘的管理模式,直到孙权掌权期间,都一直都沿用着张昭曾经的那一套。而这些地盘,也最终成为江东孙氏集团的霸业根基。所以,如果说到三国枭雄识人用人之能,孙策一点也不比曹操、刘备以及其弟孙权差。从初降太史兹的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孙策识人的眼光有多毒。同时,孙策临终时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同样见证了其识人用人的顶尖境界。为何说他才比诸葛亮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张昭心胸的宽广程度也非一般人可比。张昭年少时因好学多才,被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其为茂才,却被张昭婉言拒绝。事后,陶谦深恨其不从己,怪罪是张昭心中轻慢自己,遂将张昭捉拿监禁。但是,后来当陶谦病逝时,张昭却不记前嫌,竭尽所能为其写下了致哀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深受后人敬重。此后,当孙策遇刺身亡之时,各地乱象渐起。而这时的张昭牢记孙策遗言所托,率领原孙策手下一干群僚,尽心辅佐孙权,对内安抚各地百姓,对外讨伐各路叛军,确保了时局的稳定,为孙权的顺利掌权扫清了一切障碍。此经过,同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结果各不相同罢了。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每次外出征战,便将后方留守重任交付张昭,任命其总领府署的一切事务。在此期间,曾有黄巾余党祸乱一方,张昭立即率军征讨,不日平定而反。后来,当孙权率领举国之兵,征伐合肥之时,山越匡琦、豫章贼帅周凤等人谋反作乱,张昭再次领命讨伐,不几日便大胜而回。由此可见,其军略智谋之高,不下当时一方成名大将。为何他却被误解为懦弱的软骨头呢?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劝说孙权投降,共同于江夏围猎刘备。只因张昭深感曹操势大,又掌握有水军优势,担心难以力敌,所以才力主投降曹操。其实,这一切只是张昭就事论事的心性使然,而非懦弱的软骨头。因为,张昭其人性格如同唐朝时的魏征,任何时候都敢于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如: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时,饮酒大醉,让下人用酒水向群臣致意:“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水者,才能停歇。”此时,张昭神情肃穆,不言不语,独自坐于院中车内。孙权见之,心下不喜,遣人呼张昭入席饮酒,一脸温色道:“诸君皆有雅兴,为何尔独发怒乎?”张昭神色平静回道:““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闻听,深感惭愧,于是停宴停饮。其实,孙权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稍有不慎孙权及其子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张昭当时只是根据当时的现实实际进行分析后的结论,并非个人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三国时期活得最长的一位谋臣此外,张昭也很能把握朝局走势,毅然急流勇退,安心著书立传,颐养天年,平安谢世。也可以说,张昭在三国的诸多谋臣之中,是活的岁数最长的一个,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对此,大家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东汉末年,中原动乱,人民为了避免战火,有一部分人逃亡了江南。这其中,就有之后在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昭。 张昭张昭年少好学,曾被举荐为孝廉,本人也好议论政治。来到东吴以后,孙策对其礼遇有加,还拜见了张昭的母亲。当时江东重要的事物基本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一统江东提供了基础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奠定了张昭未来在江东的地位。 孙权影视剧形象孙权上位以后,因为张昭是旧臣,所以依然令他坐长史的位置。在朝堂上,张昭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尤其在指出孙权错误的地方。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前来联合,东吴上下都对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其中张昭就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啦,但是作为朝廷上一个坚定的投降派,在战争胜利以后,并没有收到主上的惩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既是因为张昭的忠心为人熟知,也是其在江东地位的体现。 张昭游戏形象 赤壁之战以后,张昭刚烈的脾气一点都没有改变。孙权打猎、宴请群臣,行为稍有不适,都会引得张昭的劝谏。随着年岁渐渐增长,张昭决定退休,退休的时候依然荣宠之极。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当然依着张昭的性子,即是工作上退休了,其他的方面也不会真正的远离朝堂。232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想孙权投降,张昭说这一定是假的,但是皇帝不信。张昭气的不再出门,皇帝估计也生气了,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家门。张昭更气了,用土把门内部也封住了,表示自己更不愿意出去了。最后结果果然如张昭所料,孙权一看面子上不好过去,于是防火烧张昭的家,但是骨头硬如张昭会屈服吗?不会,放火也没把张昭逼出来。最后,孙权无奈了,只好亲自站在张昭家门口,张昭这才出来,二人和解。四年以后,这位功勋满身,性情刚烈的东吴重臣,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36年,张昭去世,达到了八十一岁的高龄。死前特地叮嘱丧事从简,据说连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穿着素服前往悼念这位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老臣,东吴的一个时代,也渐渐画上了句号。【参考文献】《谥法考》《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作者:张珍瑜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这是个绝好的问题??!张昭退休后,曾经当朝对孙权说过这样的话:“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意思大概就是,当时吴太后、桓王孙策不是把老臣我托付给陛下您,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是想竭尽臣节报答厚恩,然而我见识短浅,违逆陛下旨意。可我也是一片愚拙之心为国效劳,志在忠心效命而已!如若变心,想要为了荣华富贵巴结奉承,这是我不能做的。孙权听了这些话后“吴王连连辞谢”。重要的是“忠益毕命”,也就是忠心效命。那么,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也是忠心效命吗?没问题,是!原因如下:张昭是被徐州刺史陶谦察举为茂才,陶谦死后中原地区动乱,张昭逃难到江南,受到割据江南的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孙策和张昭的关系用孙策自己的说法,“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从《吴历》和《三国志》的记载上我们发现,孙策的的确确是把孙权甚至是连东吴走向的决定权都交给了张昭。但当吴太夫人问及江东可保安否?是董袭把张昭架起来,担保东吴无碍,张昭并没有发表意见!!!张昭为什么不回答吴太夫人,显然吴太夫人要的是张昭的意见,而不是董袭。根源就在孙策的这两句话上!“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非常耐人寻味!!!孙策的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此我主观一点,对它进一步说明?不当之处可以随便喷……我照单全收。如果仅看“正复不克捷”等于对牛弹琴,人是根本看不明白,张昭有才(祢衡都佩服),也许就张昭自己能明白?再看“缓步西归”?看明白没问题,理解不了!“西归”是什么意思!你身在东吴却要西归?哈哈哈……??……哈哈,小孩都知道西面是刘表。孙策让张昭率领东吴的人投奔刘表吗?扯淡。这个孙策年纪轻轻的,说出来的话让人煞费苦心!费劲。既然不能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就只能从政治上“西”来理解了。西归的“西”在这里一定一定是相对东吴的说法,那么“西”就是指的江西。所谓“江东”“江西”而已,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巢湖、合肥一带;江西呢?对!就是今天的河南!!!就是中原地区、就是东汉朝廷、就是曹操。??????让我再把孙策这两句话连起来解读一下:反正也打不过人家曹操,但不要太仓促(太没面子)地投降,应该循序渐进的缓缓的向曹操投降,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情况不妙,就从从容容地投靠中央政府,不要有心理负担。大家活着才是最重要,没必要死战,可以灵活一点??。这话听起来不错吧?像是孙策说得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孙策知道他自己什么水平,更知道他弟弟孙权什么水平:“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你连我都打不过还想和曹操打?因此,他对张昭说得话是可靠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征讨荆州之余威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于是张昭就说:“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你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这是张昭对孙权说得话,也是当时他应该回答吴太夫人的话,被董袭给抢答了(极有可能是董袭担心张昭把孙策的遗嘱告诉吴太夫人,对新人孙权不利)。而这里的“我们”其实就含有孙策!所以孙权才对张昭连连辞谢。张昭对孙策、孙权的忠心日月可鉴。说起这两位的话,可能这两个人诠释了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于孙权和张昭来讲,如果面对外来势力的威胁,两人可以结成永不破裂的同盟,一起对抗外地,但是一旦自己内部权力之争的时候,双方之间可以斗个你死我活。东吴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曹操,还有一个就是内部的势力。当然内部的势力也可以分成很多的派别,比如说孙策曾经提拔的那些干臣,比如周瑜,或者是那些家族,当然一开始刚刚继位的孙权肯定是希望能够回收权利,毕竟自己不想活在自己哥哥的阴影里面,所以他像当时哥哥提拔上来的一些人发出了挑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就是周瑜。终于在孙策死了以后,赶紧回到孙策的灵前,但是孙权让他去干什么,练兵去了,如果不是曹操来了一次赤壁之战,恐怕周瑜一辈子都在练兵,孙权也不可能把这个既能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在东吴内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臣给重新招回朝堂之上,因为她知道这么做对于自己权威是一次很大的削弱。但是孙权上位的时候,毕竟人家跟周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此时如何去对付曾经哥哥的那一帮死党呢?很简单,东吴还有一些家族,家族的势力在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最重要的,大家想想诸葛亮,司马懿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进行影响,而东吴方面就是四大家族,张昭就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家族。孙策对于这些家族的手段,那就是杀,打压,你比如说陆逊所在的家族,一半的人口全被孙策给杀了,在这之后,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你说这心不心黑。所以这些家族为了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呢,摆脱孙策对于他们影响的一个人物色了很多目标,在这其中孙权便是最好的一个,因为孙权这个人很容易像形式妥协,这一点对于各大家族来讲很完美,孙策是听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对于各大家族来讲,软硬不吃,各大家族拿他没办法,孙权这个人则是一个讲究权术的人,使用权术,你就必须得依靠别人的力量。所以为了能够对付周瑜等孙策留下的那些大臣所,孙权和张昭一起经营江东,这并不矛盾,扩大在江东子弟内心的影响力,从而掌控整个江东局势,这就是对于孙策影响力的一种削弱,我与张昭,对于孙权,那是百分之百禁,禁,禁中虽然在这其中想要投降曹操,但这并不爱吃政治家嘛,总会伴随着这些不愉快,明天一早又有新的利益了然后之前的不愉快全部忘掉了。再逐一打掉了那些对于国家有影响力的权臣,大臣以后,这个时候没有了其他的对手,孙权就必须要找另外的对手,他的对手就是这些大家族,他要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他要让整个东吴的政治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因此这个时候对于孙权来讲,张昭是他的敌人,不再是朋友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当孙权执政末期,四大家族在整个东吴内部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弱,我们也可以很明白的一个事情就是张钊一直在把自己的家族带入政治之中,而孙权一直把各大家族的势力往政治外面搬迁,二者之间有没有正面爆发过冲突?最后有没有酿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一点历史没有记载,但我相信这些东西确实存在。“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很有名,至少它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那个,无能的投降派——张昭。但很遗憾,孙策在临死前对自己的弟弟孙权说的这一金句,是大文豪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杜撰的。那么历史上,孙策死前最担心些什么?最信任是谁?他到底有没有过托过孤呢?让我们在这里不妨开一开脑洞,用思考和想象力来复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孙策早年投奔袁术,他不是嫡系,所以在袁老板那里呆得也不舒服,于是带上五、六千人去江东讨生活。结果呢,他小宇宙爆发了,不出两年的光景就平定了江东五郡,那一年是公元196年,而他才22岁。或许是天妒英才吧,四年后,即公元200年,孙策外出打猎时遇刺,几天后身亡。他死的很突然,年仅26岁。他弟弟孙权继位,那年孙权19岁,这虚岁,换成周岁是18,如今参加高考的年龄。首先我们先看下《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其中提及孙策遇刺身亡这事,说得很简单,只说“(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记述了孙策去世前的一些细节。(孙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这段里提到了孙策对张昭交代了下后事,看来所谓的托孤上存在的。这里孙策对张昭说的意思大概是,扎根吴越,坚守三江,静观成败。对孙权说的意思大概是,你打仗不如我,但管理国家有一套,我不如你。从表面上来看,这倒像是孙策在为张昭和孙权打气。你去想,孙策遇刺时才26岁,那个年纪的人,是不大会考虑继承人的问题的,因而平常指挥管理拿主意的事,一定会事必躬亲。而张昭和孙权,大概也不会想过,去接一个26岁的年轻人的班,因而会有些发懵。而孙策自知死期将至,所以为他们鼓励打气似乎也说的过去。孙策遇刺时是脸上中箭,很重,但也不是立刻毙命,因而有时间考虑下遗嘱,和江东的未来。他对张昭说,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观谁的成败?自然是江北的成败,那时孙策的老东家袁术,一年前刚刚去世,江北局势自然未定。而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对阵官渡,那场历史有名的大战即将爆发,但孙策是不会知道结果的。而江北的成败定下来后,东吴下一步要怎么做呢?孙策没有说,但出路无非两条,其一谁统一了江北跟着谁走,良禽择木而栖;其二江北统一了,江南做好拼死一战的准备,有如后来的赤壁之战。但我更觉得,前一种理解似更合理,如果好坏都是拼死一战的话,那还有什么成败可观?而从孙策对孙权的嘱托中,我们似也可以看到,孙策对孙权军事才干的担忧,他这话,更像是说,“老弟,把这嘎的地方保住就行了,你可千万别外边满处招事儿去啊”。从《孙策传》中,我们得到两条信息,其一孙策去世时只有张昭在身边,其二孙策让孙权安于收成,举贤任能,加强区域内管理。那么周瑜那时在哪里?《周瑜传》中说他在这事之前,“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总之干了一大堆的事情。听说孙策薨了,他是“将兵赴丧”,这个动作很有些玄妙。那么孙策死前是未见到周瑜的,那他死前是否想到了周瑜,并留下遗嘱呢?应该也没有。从他劝孙权防御为主,潜台词里是否就有着,切勿在周瑜的领导下军事冒进呢?那孙策死前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江北的局势吗?那也仅是观望一下而已,别招惹人家就行了,这个不难。如此一来,好像江东太平无事了,19岁的孙权小哥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他的土皇帝去了,真是这样吗?《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中,裴松之在注释中引述了《吴历》中的一句话: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与《孙策传》中,孙策忍着剧痛来和张昭纵论天下,并在临死前夸奖一个十八周岁的孩子有治国理政经验相比,裴松之引述的这一句,倒更有人情的温度,它更像句实在的遗嘱,人都要死了,哪还有那些漂亮话。这句的前一句,不应只理解为客气话,对孙策来讲,临死前他是对孙权的能力有所怀疑的,他认为当前稳固政权基本盘是大事。政权基本盘不在了,还有什么可留给孙家的呢?再有遗嘱中似乎也赋予了张昭某种接班的正统性,而这似乎也是让后来的吴主孙权所忌惮的。那如何理解后一句呢?易中天先生认为,孙策的意思是,在江东呆不下去了,那就哪来回哪,(个人认为,这也再次印证了,江东在孙策心中是极不稳固的,存在着撤出的可能)。那撤到哪?自然是西边的淮汜,孙策是从那里起兵的,那里也是最初那五千将士的老家,回到那里做什么?自然向那里的统治者臣服呗。那孙策遇刺时江东时局怎样?它真的安定吗?《吴主传》中纪录了一段,孙策死后,张昭对孙权的劝慰,那时孙权大哭,张昭便巴拉巴拉地说了一大堆,现在还不是哭的时候的话,“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其后《吴主传》中也大概介绍了下孙权继位时的江东局势,“是时,唯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你去想公元200年,距离孙策统一江东只过去了4年。孙策只带了五、六千人就拿下了江东,一方面说明孙策英明神武,能征善战;另一方面也说明,战争强度很低,当地士族的根基并未触动,社会结构保留完整,面对孙家的短暂统治,观望着的江东士族子弟才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这些江东士族真的服从孙家的领导吗?从孙策的遇刺,我们就应能感受到江东子弟沉默中的,暗流涌动。而前边提到的周瑜,他是从前线“将兵赴丧”而回,这个举动很有些反常。但从周瑜对孙权果断地施下君臣大礼来看,应该认定周瑜是没有异心的,那他带兵而回,很有可能就是对江东动荡局势的一种担忧。那么如何处理当时的社会动荡呢?孙策临死前的判断是很清醒的,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张昭,这也是孙策对张昭的一种信任。其实他对张昭的治国能力也是存疑的,所以才会嘱托他,实在不行就缓步西归,回到老家去,给那五千兄弟一个交代,而真要回到老家,这个带头的领袖姓不姓孙还重要吗?而对周瑜,孙策也是不感冒的,甚至还有些担心,担心他过于急进,因而嘱托孙权,凭借三江之险,守住吴越之地就好了。而其后事态的发展却如他所预料的一样,不出八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紧接着就与江东对峙到了赤壁。而这八年里,张昭的工作是非常优异的,他基本平定了江东动荡的局势。为东吴能全心地投入到赤壁之战中,提供了一个基本平稳的社会基础。只是张昭依旧怀疑,当前江东时局的稳定,因而面对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他和满朝堂的江东子弟官僚一样,希望孙权效仿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而这不也正是孙策遗嘱中提到的万不得已下的“缓步西归”吗?而周瑜呢,他果真是个主战派,撺掇孙权以五万兵马,与曹操号称八十万,实际的二十万兵马拼死一搏。这是一次为维护孙家统治利益,而压上东吴国运的巨大的军事冒险,历史的精彩就在于,大部分这样的冒险是失败的,而这次,周瑜、孙权成功了,赤壁之战也以他们的精彩而被载入史册。如此孙策的预言和张昭的地位就尴尬了,以至后人开始怀疑张昭的能力,甚至开始怀疑孙策的能力。《三国演义》中的大英雄,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只看到了神们能征善战的潇洒,却看不到他们治国安邦的困扰。于是后人在揣度孙策的遗嘱时,便一厢情愿地认为不应漏下赤壁之战中的神人周瑜的。于是,便有了那句千古金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战争啊,战争!你哪来的美好?----------------------------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为什么说内事不问周瑜外事不问张昭

4,孙权的宰相是谁

孙权称帝后,第一个封丞相的是一个叫孙卲的,之后是顾雍,再之后是陆逊,最后是骠骑将军步骘接任。
孙权称帝后,第一个封丞相的是一个叫孙卲的,之后是顾雍,再之后是陆逊,最后是骠骑将军步骘接任。
张昭

5,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这段应该是说张昭的。意思大概是假如张昭在座,他不被折服也会羞愧难当,怎么会在这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呢。
如果张昭在座的话,他(指蜀臣)不折服也会自惭形愧,怎么会在这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呢?语出《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是孙权对张昭的评价,感概。

6,火纹三国舌战群儒是什么 舌战群儒怎么玩

第29关:舌战群儒战利品:智力果3个 要述: 1).战斗中的选项。 1. 选1,张昭HP-100 2、选2 虞翻生命-1003、选3 步鹫生命-1004、选1 薛综生命-1005、选1 陆基生命-1006、选1 严唆生命-1007、选3 程秉生命-1002).连张昭总共7个敌军,稍微不同的是他们站的地形和实际地形是不相同的。
我是舌战的 蜀国: 十二星巛巨蟹yy 73级 不过,我一般不玩游戏的, 上线只是收东西挂机, 不带人的 你可以在国家喊喊咯, 一小时40w就可以了 主要是你几级了!

7,台式机固态硬盘 开始开机12秒左右 扇书了一些东西之后 开机1分30秒

删除的东西可能牵连了系统文件。我的一台式机,也是固态硬盘,一直是开机20多秒,自以为够快,最近重装了另一版本的系统,每次开机9秒!
即啊李浩抠图咯哦哦张昭张昭张昭你会哭张昭我把路张昭张昭张昭女人如我哦吧KTV张昭张昭张昭离去张昭组图图张昭张昭集合咯哦在下雨天老舅老舅老舅老舅李争我饿极具套装张昭张昭我哦??,本无色素张昭我
即啊李浩抠图咯哦哦张昭张昭张昭你会哭张昭我把路张昭张昭张昭女人如我哦吧KTV张昭张昭张昭离去张昭组图图张昭张昭集合咯哦在下雨天老舅老舅老舅老舅李争我饿极具套装张昭张昭我哦??,本无色素张昭我哦热swim热搜呢婆婆配额我破坏我婆婆我婆婆破给夜魄孙兴民我婆婆给你我搜猪婆子搜哦搜狐影音or您orz模式一样婆婆住我是我哦破罐子我给您我搜哦1嘻嘻莫屋坡我1我9XPmyiWin7iwhy阴公now我SOHO我容易心rosy1哦你密码
不是!开机时间跟装多少东西没啥特定关系!主要跟开机时后台运行的软件和数据的数量!
需要在bois里设置主盘和从盘. 将固态硬盘设成主盘. 这个如果不是很专业,建议找专业人员弄.移动硬盘里的系统不需删除. 只是留着也没什么用.除非你哪天又想用回这个硬盘,到时可以省是再装系统.

8,器宇轩昂还是气宇轩昂

词 目 气宇轩昂 发 音 qì yǔ xuān áng 释 义 气宇:指人的仪表、风度;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又作 器宇轩昂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气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两个都是一样的。 气宇轩昂 发 音 qì yǔ xuān áng 释 义 气宇:指人的仪表、风度;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气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示 例 庄绍光见萧昊轩~,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 精神抖擞、英姿焕发、风流潇洒 反义词 没精打采、垂头丧气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派83万大军进攻刘备与孙权,刘备接受鲁肃的联合抗曹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柴桑去商谈具体合作事宜。鲁肃担心诸葛亮不能担此大任,就组织一帮谋士去考他,只见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儒,从而赢得东吴的信任 器宇轩昂 发音 qì yǔ xuān áng 释义 也作“气宇不凡”。气宇:气质、风度。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示例 观卿~,门庭雅饰,定然佳士。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
器宇轩昂侧重人的外貌,气宇轩昂注重气质。

9,诸葛恪才捷译文

原文: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译文:曾经有白头鸟聚集在宫殿前面,孙权问道:“这是什么鸟呢?”诸葛恪答道:“这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自己是座中最老的,怀疑诸葛恪利用鸟来戏弄他,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未曾听过有鸟儿名叫白头翁的,试一试让诸葛恪再找出一只白头婆来。” 诸葛恪说:“鸟名鹦母,不一定就有与它名字配对的,试一试让辅吴(张昭)再找出一只鹦父来。” 张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欢声大笑。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曾经有白头鸟聚集在宫殿前面,孙权问道:“这是什么鸟呢?”诸葛恪答道:“这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自己是座中最老的,怀疑诸葛恪利用鸟来戏弄他,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未曾听过有鸟儿名叫白头翁的,试一试让诸葛恪再找出一只白头婆来。” 诸葛恪说:“鸟名鹦母,不一定就有与它名字配对的,试一试让辅吴(张昭)再找出一只鹦父来。” 张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欢声大笑。
文章TAG:张昭说了什么责任

最近更新

  • 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

    本文目录一览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3,四大洋中哪个大洋最小4,世界上四大海洋最小的海洋是哪一个5,1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6,七大洲四大洋哪个最大哪个最小7,四大海洋中面积最小的是哪一个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北冰洋谢谢采纳北冰洋印度洋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1、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今年高考日期,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

    本文目录一览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2,今年高考日期是多少啊3,今年的高考时间是几号4,2021高考日期5,今年高考时间是六月几日6,河南省高考时间7,今年高考时间是哪几天8,2021年高考的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9,2021高考时间是怎样的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每年的高考时间都是固定的吧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别恶劣的天灾人祸,时间不会改变的高考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辽油二高,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

    本文目录一览1,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2,辽油二高高考成绩3,辽河油田二高的教学质量好吗4,辽油二高好吗5,辽河油田第二高中报到时间盘锦市的6,辽油二高好吗7,辽油二三高的校长是谁8,盘锦市辽油二高好还是三高好9,辽油二高接收转学的学生吗都说二高现在管理的非常好学生学习10,辽油二高的人员配置11,辽油二高好吗12,辽油二高是小点高咋回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迎新晚会,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2,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3,大学迎新晚会布置4,怎样举办一次有新意的迎新晚会5,学校迎新晚会有什么有意义的节目推荐下谢谢啦6,大学迎新晚会主题7,关于大学校园迎新晚会如何设计一个晚会能把所有节目都串联在8,一场迎新晚会各个部门应负责什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估计是迎接新事物的晚会,具体指啥额,还得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河北省教育厅网站,河北省教育考试网

    本文目录一览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和邮箱是多少还有网址3,外省学生可以参加河北省高考吗4,那里用冀教版的教材5,河北省教育厅户口处6,哪位能帮忙查查河北今年的高招分数线明年高招是用的全国一卷新7,河北省教育厅专科学历认证都要带些什么8,关于河北省学历认证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8月28日18时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中国数模网,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

    本文目录一览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2,中国数模网3,有关即将举办的这届全美数学建模大赛4,中国数模网5,3dmax中建模建模生物建模游戏建模的不同6,应聘数学建模专业7,怎样可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8,数学建模论文加油站问题9,数学建模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回帖和每天登陆签到,发帖也可以,上传资料然后卖体力。2,中国数模网是的,不是造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国税发票查询,国税票真伪查询

    本文目录一览1,国税票真伪查询2,国税发票怎么查询3,国税局怎么查普通增值税发票真伪查询4,国税发票如何查询5,昆明或者云南地税发票如何查询真伪6,云南省地税发票真伪查询方法7,国税发票真伪查询8,国税发票真伪查询哪儿有9,国税发票怎么查真伪啊1,国税票真伪查询可到离你较近的国税办税服务厅或者拨打12366咨询热线进行普通发票的真伪查询。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对照检查材料 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本文目录一览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2,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是什么3,对照检查材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怎么写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5,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支部对照检查材料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己动手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