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银行理财监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是什么内

银行理财监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是什么内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6 10:26:08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银行理财新规是什么内

起点降低: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5万元降至1万元2. 明确非标监管:公募产品可投资非标,非标管理延续资管新规,增加集中度考核3. 投资范围拓宽:公募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新增公募证券投资基金4. 老产品可投新资产5. 计量范围延展:银行半年以上定开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实行摊余成本计量6. 政策支持非标回表: 合理调整MPA考核有关参数,并通过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7. 自主整改:监管不对整改计划设置硬性指标8. 结构性存款管理:保本类理财纳入结构性存款进行规范化管理

银行理财新规是什么内

2,重磅多家银行正式清退保本型理财想稳赚钱还能放哪儿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相比五一节前发布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中对理财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加具体,在我国理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财新规将理财产品的监管最大化,为净化理财业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20多万亿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纳入规范监管。本次新规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银行理财5万元销售起点降至1万、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严格区分、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允许私募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引入24小时冷静期、不得过分宣传收益率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起点5万,随着门槛的降低,监管力度的提高以及取消了刚性兑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些改变还应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推崇。理财新规落地对于投资者的影响:1、两个新规的落地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银行不再「高大上」,开始走「平民路线」,竞争核心从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提升了投资者对于理财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刚兑,让理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财。2、虽然收益浮动,不再承诺保本,但是理财更有保障。正式严格监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全程,同时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并表导致资产业务收缩带来的负面经营影响。3、理财门槛的降低,一定程度的为商业银行拓宽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使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依然保持足够的活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扩大带来较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新规的落地,一方面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理财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有了约束,也有了压力。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降低,让一些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身份、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也涌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行列,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规的落地,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更加要严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理财产品,即使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兑,收益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其他理财方式进行理财,比如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其次,理财产品门槛的降低,会导致理财需求的无限膨胀,比如银行理财投资者过分购买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的理财,导致理财产品发行过多、过滥,使银行理财产品陷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给监管造成一定难度,也会加大金融监管成本。最后,理财新规对于投资者以及银行来说都是挑战,总的来说新规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推向了利好的层次。就银行来说,如何在降低门槛的条件下把握发行的标尺,扬长避短使自己产品具有竞争力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个人对银行理财的知识、加强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学会控制风险、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等也将成为我们超越理财收益率的关注点。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比财,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直销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货币基金、投融资产品、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安排规划等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理财产品。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相比五一节前发布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中对理财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加具体,在我国理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财新规将理财产品的监管最大化,为净化理财业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20多万亿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纳入规范监管。本次新规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银行理财5万元销售起点降至1万、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严格区分、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允许私募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引入24小时冷静期、不得过分宣传收益率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起点5万,随着门槛的降低,监管力度的提高以及取消了刚性兑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些改变还应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推崇。理财新规落地对于投资者的影响:1、两个新规的落地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银行不再「高大上」,开始走「平民路线」,竞争核心从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提升了投资者对于理财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刚兑,让理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财。2、虽然收益浮动,不再承诺保本,但是理财更有保障。正式严格监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全程,同时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并表导致资产业务收缩带来的负面经营影响。3、理财门槛的降低,一定程度的为商业银行拓宽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使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依然保持足够的活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扩大带来较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新规的落地,一方面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理财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有了约束,也有了压力。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降低,让一些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身份、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也涌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行列,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规的落地,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更加要严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理财产品,即使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兑,收益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其他理财方式进行理财,比如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其次,理财产品门槛的降低,会导致理财需求的无限膨胀,比如银行理财投资者过分购买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的理财,导致理财产品发行过多、过滥,使银行理财产品陷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给监管造成一定难度,也会加大金融监管成本。最后,理财新规对于投资者以及银行来说都是挑战,总的来说新规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推向了利好的层次。就银行来说,如何在降低门槛的条件下把握发行的标尺,扬长避短使自己产品具有竞争力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个人对银行理财的知识、加强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学会控制风险、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等也将成为我们超越理财收益率的关注点。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比财,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直销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货币基金、投融资产品、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安排规划等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加强监督规范监管,市场监管越来越严对个人利大于弊,减少客户的损失,但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要求所有投资者一定要转变理财观念,要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思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相比五一节前发布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中对理财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加具体,在我国理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财新规将理财产品的监管最大化,为净化理财业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20多万亿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纳入规范监管。本次新规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银行理财5万元销售起点降至1万、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严格区分、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允许私募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引入24小时冷静期、不得过分宣传收益率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起点5万,随着门槛的降低,监管力度的提高以及取消了刚性兑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些改变还应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推崇。理财新规落地对于投资者的影响:1、两个新规的落地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银行不再「高大上」,开始走「平民路线」,竞争核心从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提升了投资者对于理财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刚兑,让理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财。2、虽然收益浮动,不再承诺保本,但是理财更有保障。正式严格监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全程,同时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并表导致资产业务收缩带来的负面经营影响。3、理财门槛的降低,一定程度的为商业银行拓宽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使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依然保持足够的活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扩大带来较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新规的落地,一方面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理财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有了约束,也有了压力。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降低,让一些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身份、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也涌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行列,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规的落地,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更加要严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理财产品,即使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兑,收益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其他理财方式进行理财,比如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其次,理财产品门槛的降低,会导致理财需求的无限膨胀,比如银行理财投资者过分购买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的理财,导致理财产品发行过多、过滥,使银行理财产品陷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给监管造成一定难度,也会加大金融监管成本。最后,理财新规对于投资者以及银行来说都是挑战,总的来说新规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推向了利好的层次。就银行来说,如何在降低门槛的条件下把握发行的标尺,扬长避短使自己产品具有竞争力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个人对银行理财的知识、加强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学会控制风险、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等也将成为我们超越理财收益率的关注点。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比财,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直销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货币基金、投融资产品、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安排规划等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理财产品。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相比五一节前发布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中对理财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加具体,在我国理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财新规将理财产品的监管最大化,为净化理财业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20多万亿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纳入规范监管。本次新规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银行理财5万元销售起点降至1万、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严格区分、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允许私募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引入24小时冷静期、不得过分宣传收益率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起点5万,随着门槛的降低,监管力度的提高以及取消了刚性兑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些改变还应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推崇。理财新规落地对于投资者的影响:1、两个新规的落地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银行不再「高大上」,开始走「平民路线」,竞争核心从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提升了投资者对于理财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刚兑,让理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财。2、虽然收益浮动,不再承诺保本,但是理财更有保障。正式严格监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全程,同时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并表导致资产业务收缩带来的负面经营影响。3、理财门槛的降低,一定程度的为商业银行拓宽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使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依然保持足够的活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扩大带来较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新规的落地,一方面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理财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有了约束,也有了压力。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降低,让一些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身份、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也涌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行列,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规的落地,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更加要严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理财产品,即使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兑,收益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其他理财方式进行理财,比如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其次,理财产品门槛的降低,会导致理财需求的无限膨胀,比如银行理财投资者过分购买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的理财,导致理财产品发行过多、过滥,使银行理财产品陷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给监管造成一定难度,也会加大金融监管成本。最后,理财新规对于投资者以及银行来说都是挑战,总的来说新规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推向了利好的层次。就银行来说,如何在降低门槛的条件下把握发行的标尺,扬长避短使自己产品具有竞争力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个人对银行理财的知识、加强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学会控制风险、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等也将成为我们超越理财收益率的关注点。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比财,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直销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货币基金、投融资产品、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安排规划等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加强监督规范监管,市场监管越来越严对个人利大于弊,减少客户的损失,但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要求所有投资者一定要转变理财观念,要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思。
首先要说是肯定能买。一是要详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规定,现在根据最新规定不允许保本保息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银行对以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进行了调整,这些信息一般的银行客户经理都会通知你的,这对客户来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理财产品不是不安全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改变以往保本理财产品风险都是银行来承担的理念。二是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风险有高有底,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收益,虽然对客户来说产品项目多了,选择产品的难度增加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三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产品的设计理念,首先要看安全风险等级和投资策略,投资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听听有经验人士的建议,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购买。四是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谁也保证不了不会有损失,这个想法一定要正确对待。谢谢邀答。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 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银行理财要变天?怎么变?8月25日,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过渡到“市值法”。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那么“资管新规”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资管新规”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资管新规”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即打破刚性兑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银行买理财,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收益率也是固定的,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都保本,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新规虽然发布了,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于是,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但风云突变,25日监管约谈6大行,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不保本”呢?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之所以“保本”,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比如1年期、3年期,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摊余成本法”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得出的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敢承诺保本,但“摊余成本法”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其实并不科学:我们都知道,凡是理财产品,底部都挂钩一个“项目”,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用于购买基金、炒股、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投资能源项目等等。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今天可能盈利、明天可能亏损,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所以“摊余成本法”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在此大背景下,“市值法”就应运而生了,“市值法”与“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今天亏、明天赚”是常有的事。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提高风险意识,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可以这么说,之前“摊余成本法”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20%了,但银行不披露,客户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而现在的“市值法”是按天披露市值,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从这一变化来看,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了。至于“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银行存款、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比如挂钩房产、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保本”到“不保本”是客户“吃亏”了,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全部换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三年前是刚兑,后来打破刚兑后,给了三年过渡期,到20211231号,过渡期也到期结束了。所以从20220101开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你的情况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存定期存款。以你有50万资金为例,你可以分三笔进行资产配资。1.拿出20万买入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二级低风险理财为主,利率通常在4%-7%左右,分多次买进,可以有选择2-3个产品买入,这样可以分散分险。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面。2.拿出20万存入地方性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的资金存哪个银行都是保本保息的,不用考虑银行大小,破产之类的,因为只要是正规银行,都强制加入了存款保险条例,储户50万以内保本保息。这样地方性小银行可以有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4%左右的。3.拿出10万存结构性存款,保本的前提下,保最低3%的利率,可以博高利率,一般在3%-5.86%之间。在理财打破刚兑,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保住本金很重要,但也不必一点理财都不敢买入。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不激进就好。毕竟每年货币贬值率不低,咱不能为了保住本金,就拿着现金等着贬值,对吧?想想五年前50万跟现在的50万,购买力一样吗?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友友们,如果你们有50万,2022年会买银行理财,还是全部存定期存款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呲牙]相比五一节前发布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中对理财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要求更加具体,在我国理财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财新规将理财产品的监管最大化,为净化理财业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20多万亿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纳入规范监管。本次新规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银行理财5万元销售起点降至1万、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严格区分、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允许私募产品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引入24小时冷静期、不得过分宣传收益率等等。这一系列的改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起点5万,随着门槛的降低,监管力度的提高以及取消了刚性兑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些改变还应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推崇。理财新规落地对于投资者的影响:1、两个新规的落地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结果,银行不再「高大上」,开始走「平民路线」,竞争核心从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提升了投资者对于理财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刚兑,让理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财。2、虽然收益浮动,不再承诺保本,但是理财更有保障。正式严格监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全程,同时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并表导致资产业务收缩带来的负面经营影响。3、理财门槛的降低,一定程度的为商业银行拓宽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使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依然保持足够的活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扩大带来较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新规的落地,一方面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理财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有了约束,也有了压力。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降低,让一些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身份、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也涌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行列,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规的落地,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更加要严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理财产品,即使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兑,收益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其他理财方式进行理财,比如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其次,理财产品门槛的降低,会导致理财需求的无限膨胀,比如银行理财投资者过分购买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的理财,导致理财产品发行过多、过滥,使银行理财产品陷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给监管造成一定难度,也会加大金融监管成本。最后,理财新规对于投资者以及银行来说都是挑战,总的来说新规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推向了利好的层次。就银行来说,如何在降低门槛的条件下把握发行的标尺,扬长避短使自己产品具有竞争力成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个人对银行理财的知识、加强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学会控制风险、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等也将成为我们超越理财收益率的关注点。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比财,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直销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货币基金、投融资产品、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安排规划等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加强监督规范监管,市场监管越来越严对个人利大于弊,减少客户的损失,但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要求所有投资者一定要转变理财观念,要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思。朋友们好,个问题很重要设计了很多投资理财爱好者,不仅是今后,而且以前持有的产品,也在清退之列,可咱老百姓赚钱不易,门路有限,以后想要稳健赚钱,稳赚,钱还能放哪儿呢。莫慌,今天就来分享,一些稳赚的产品,抗通胀财富保值乐开心,还一样安心。首先,来了解,银行为什么,正是清退,保本型理财产品:1,资管新规的要求。如上图,这个,下发监管要求的单位,大家也都熟悉,都是金融管理机构。A,2018年4月出台的。B,2022年正式结束过渡期。2,内容涉及到很多,不仅是今后,包括现在持有的。如上图:A,清退以前的固收类产品也就是固定收益类的,有两个含义:1,浮动收益,不会再保本了。2,对一些已经持有的,包括一些中长期的,以前产品,自动滚动的涉及到的产品,结束过渡期停止。即使你买了一个产品时间很长,不到期,如果不合规的话,也会清算。3,以前银行卖理财,靠理财产品赚了分成,他当然想赚,现在不同了,以后的净值类产品无论赚还是不赚钱,发行人都收管理费,旱涝保收。投资人风险自担。小结:了解这些是基础,也很重要。其次,要想稳赚,钱还能放哪儿:在这里,我们把,稳赚,理解为投资理财的,稳健投资。1,结构性存款。银行专营,存款,衍生出来的存款加理财产品。本金相对安全浮动收益型。年新兴的稳赚产品。2,国债。国家债券,国家背书提供保障。固定收益率,门槛低100元起,电子国债按年付收益,更灵活。向来是中老年理财稳赚朋友的最爱。3,国债逆回购。交易所监管,将钱借给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用手中的国债抵押给你,约定好收益到期自动返还本利,到目前为止,全部都得以兑现,靠谱的稳赚。4,银行保险。众说纷纭,但他的销售额,在理财产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投保人的权益受法律保护。收益,分红,奖品,加保障一举多得。具有储蓄的积极意义。适合有长期闲钱,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士。小结:这些还算稳赚。综上所述: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到了,2022年起,保本理财,固定收益,有可能都要清退。发行理财产品的赚钱模式,也从分成,转变为了,收管理费,旱涝保收。另一方面,作为理财产品购买人,需要真正的面对,非保本浮动收益,风险自担。本文给出了一些,适合稳健投资的理财产品,提供给朋友们分享。

重磅多家银行正式清退保本型理财想稳赚钱还能放哪儿

3,银行理财监管新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可能对银行来说并不大,但对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的冲击则颇为强烈。一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表示,整体看,银行理财(尤其是大型银行)还是以通过对接信托投资计划来投资非标资产为主。“走信托通道一直是传统主力,银行也都用惯了,只是后来资管计划等通道费用更低,才陆陆续续有银行通过资管计划投资非标资产”。对于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禁止非标资产对接资产计划就意味着将失去一大笔业务收入。北京一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公司管理的资管计划规模上千亿,赚钱的资产基本全是非标。“虽然我们也和银行理财合作,做投资标准化资产的资管计划,但基本就赚万分之五的通道费;但如果是非标资产,管理费就可以达到千分之二”。

银行理财监管新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4,银保监会银行理财监管新规降低起售点吗

2018年7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作为资管新规的实施细则,银保监会称此举有利于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在总体原则上,该管理办法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并延续银行理财业务良好监管做法,充分借鉴了国内外资管行业的监管制度。管理办法旨在推动理财业务规范转型,促进理财资金以合法、规范形式投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体系结构。2002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尚未真正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等。据介绍,此次管理办法加强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监管上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前者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行,风险外溢性强,在投资范围、杠杆比例、流动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要求相对审慎;后者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范围等监管要求相对宽松。在单只理财产品销售起点方面,上述二者亦有不同。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人民币,下同)降至1万元;单只私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官方如何规范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对此,管理办法强调期限匹配。按照资管新规相关要求,除另有规定外,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此外,银保监会还表示将实施限额和集中度管理。延续现行监管规定,管理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或银行总资产的4%;投资单一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就过渡期设置而言,管理办法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直到2020年12月31日。银保监会强调,过渡期内银行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但应控制存量理财产品整体规模;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
文章TAG:银行理财监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是什么内银行银行理财理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