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鱼为什么会白点病,观赏鱼白点病对抗攻略

鱼为什么会白点病,观赏鱼白点病对抗攻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7:04:02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原斗与鳉鱼则对于卵甲藻具有较高抗性,在梦幻小丑三天后卵甲藻大量增生的同时,同缸的原斗与将鱼身上仅个位数白点,食欲仍佳,仅一只有略微夹尾迹象。 (图)具有较高抗性的将鱼,左侧胸鳍上白色点状亦为卵甲藻(图)将pH提高至8,一周后痊愈的鳉鱼卵甲藻的治疗十分简单,将水质调整至pH8左右即可杀灭卵甲藻。

在我前期误判卵甲藻为白点病时曾经尝试过千分之三的盐浴以及多天的白点药物FMC治疗及升温至30度,都完全没有效果。对岸鱼病书籍特别提到不可下硫酸铜等铜药,否则病鱼会大量死亡(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153;王川庆等,2009:157),这是因为铜药会增加酸度,降低pH后卵甲藻将萌发得更盛(资料参考:google图书这篇114页)。

王川庆等(2009:156)提到采用百分之二至三的短暂盐浴仍可杀灭卵甲藻。 鱼病书籍建议的pH调升多透过生石灰来达成,但我手边并没有这项药剂,我改采水族商品中的pH调升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缸中水从pH6.8调升至8.1(五月中旬去鹿港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上课时,讲师黄之暘老师在讲授「观赏鱼包装与寄送」课程时提到若pH差1,以三个小时换一半的水量来对水是较为安全的方法)。

小苏打NaHCO3也具有提升pH的作用,但影响KH更甚,另外也可以使用氢氧化钠NaOH来提升pH值,对KH较无影响。 要强调的是,卵甲藻出现在水族上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一般看到大颗的白色点状物还是以白点病的机率为多,我水族饲养至今刚好十年,目前也就遇这次(但损失很惨重)。

观赏鱼得白点病怎么防治?

观赏鱼得白点病怎么防治

我养金鱼得过几次白点病,通过所学知识,查资料和询问他人,治疗好了,且金鱼没有出现死亡。白点病,病原虫多为多子小瓜虫,故又叫小瓜虫病。症状是病鱼身上有白点,可布满全身,严重的皮、真皮溃烂、鳍条残缺、眼发白、不摄食、瘦弱、浮头等现象,最好死亡。鱼身体壮实一般不会的此病,该病流行水温在15-25摄氏度,多爆发在早春。

治疗该病的方法1、把水温提高到29-31摄氏度,经1星期左右,白点脱落,一般都可以治好,鱼体太弱另当别论。若是白点基本不脱落,说明病原不是多子小瓜虫,可能是纤毛虫或者出现了耐高温的多子小瓜虫。也可以配合食盐治疗。2、福尔马林入缸治疗,水清时用量为15-25毫升/立方米,水浑浊时为25-30毫克/升,隔日1次,共用3次。

为什么我养的鱼身上会长白点?

为什么我养的鱼身上会长白点

鱼身上长白点,有两种可能:下面我们来鉴别与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与嗜酸卵甲藻病(打粉病)。鱼类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白衣病。鱼类寄生嗜酸卵甲藻时为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俗称白衣病。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都表现是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低温时节易流行。不易区别,常贻误治疗时机。

(白点病)病原体不一样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小瓜虫,生活周期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幼虫钻进鱼的皮肤或鳃内,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患有打粉病的金鱼在其尾鳍基部常伴有充血的特征)打粉病的病原是嗜酸卵甲藻,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故名"嗜酸"),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

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水质酸化。(打粉病)症状不一样小瓜虫是寄生性原生动物,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小瓜虫感染的鱼,在皮肤和鳍上布满了比油菜籽略小的白色点状囊泡,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有时呆浮水面,有时集群绕池游动。

后期白点连成片,严重时病鱼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开裂、腐烂。鳃上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影响呼吸,严重的并发水霉病。这种病的成因大多是因为温差过大所导致。病鱼的身上一开始会出现少量的零星白点,这种白点一般的不会成片的爆发,而且白点要比打粉病的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病鱼的鱼鳍末端不会出现红血丝和溃烂症状,只有到后期严重时才会大量的爆发白点。

文章TAG:白点观赏鱼攻略对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