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三星 > 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5 22:10:56 编辑:苹果 手机版

1,?[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奇瑞的发动机acteco就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 没有外国的工程师 和外进技术 但是也许会有些弊端 但是总算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

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2,觊觎造句,觊觎怎么造句

当时北方瓦刺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 许多大公司都觊觎低价收购这些陷入困境的小公司。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例:国外巨头觊觎我国二手车市场,诚新二手车为你置换新车. 火箭同州死敌觊觎弗朗西斯小牛竟要拿下两位全明星

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3,帕杰罗三门和五门哪个好,为何三门比五门贵.想知道贵在哪? - 搜狗问...

三门3.8的,五门3.0都是进口的,三门贵,不实用
这车好像是四缸的!!排量好像在1.6升和2.0升的。配件要到北京和上海还有广州等大城市的三菱4s店预订!!!二手车值多少钱要看车况,不行就去上海通用诚新二手车店鉴定评估价格!!!配件吗?应该是日本进口或走私配件!价格相对国内车配件应该不便宜,不过你很会选车!这适合玩越野!在耗油上比较省!!!

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

4,幼儿园买了一车西瓜,第一天把这车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1份;...

这车西瓜一共有(18+2)/(1-1/4)(1-1/3)(1-1/2)=80(个) 第四天吃了最后的18个,加上扔掉的2个坏瓜,第三天吃掉2份中的1份后,还剩18+2=20个。 第三天有20*2=40个。 第二天把剩下的西瓜平均分成3份,吃了其中1份,第二天有40/(1-1/3)=60个。 第一天把这车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1份,原有60/(1-1/4)=80个。
1 中班语言《大西瓜》(故事) 一、设计意图 本次我们班开设的主题是《炎热的夏天》,而在夏天最经常吃的水果就是西瓜,西瓜是非常解渴的水果,也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到、最常吃到的水果之一。外加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属于比较好的,特选取这个故事并借助问题的设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感受作品中小老鼠机智、勇敢的角色形象。 2.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演故事,培养幼儿大胆表演的大大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故事 ppt一份、情景表演道具若干、西瓜图片一张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表演游戏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西瓜,请幼儿谈谈西瓜有什么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那平时大西瓜能用来干什么呢? 师:小朋友,你们讲了大西瓜有这么多作用,那等下我们要听的故事中是不是有更多的作用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引导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更。 (1)教师边讲故事,边进行启发性提问。 小老鼠热得满头大汗,这时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小老鼠吃完半个西瓜,它会把西瓜皮用来做什么呢?为什么? 另外的半个西瓜,它又该怎么处理呢? 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河面上什么都没有,小老鼠该怎样过河呢? 在河对岸小老鼠会遇到谁呢?它又该怎么处理呢? 狐狸想吃小老鼠,小老鼠会想什么办法对付狐狸呢? (2)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故事里的西瓜都变成什么了吗?(变成了西瓜帽、西瓜船和对付狐狸的武器) 让幼儿尝试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3)噢,原来西瓜可以变成那么多东西,那么是谁让西瓜有了这么大的本领呢?(小老鼠) (4)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老鼠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幼儿回忆故事并进行讲)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小老鼠会把西瓜皮当西瓜帽、西瓜船,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用西瓜皮当武器对付敌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只聪明、勇敢的小老鼠。另外,它去看望奶奶时,而且还把半个西瓜留给奶奶吃,可以看出它很爱它的奶奶,是一只有孝心的小老鼠。 3.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为情景表演做铺垫。 (1)咦!这么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讲讲吧!(鼓励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讲故事) (2)教师带着幼儿边讲故事边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先理解下面词的意思,如小花小草蔫了、小老鼠劈西瓜、吃西瓜、搬西瓜、划过小河、狐狸摔得四脚朝天)鼓励幼儿大声地讲述并大胆的进行动作创编。 (3)教师:小朋友学的真棒,真像个小演员!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给伙伴们和爸爸妈妈们看呢? 4.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1)了解表演游戏时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场景、道具、演员) (2)看ppt了解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3)请部分幼儿上台表演故事。 教师介绍演员的位置并提出要求:①轻轻上台;②表演时不能说话,面朝观众,要有表情。③听故事进行表演;④幼儿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开始进行表演。⑤没有上台表演的幼儿,以配音的角色跟着老师讲述故事,并做小评委。 (4)表演结束后,让幼儿点评台上哪位小演员表演出色,什么地方表演得好,指出表演不够出色的小演员,为什么表演得不好,应该怎样表演?(让幼儿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小结点评。) (5)请第二批幼儿上前表演,其他幼儿跟讲故事。 5.活动结束。 谢幕:小演员们表演得真好,现在演出结束,我们一起给观众们 4 说再见吧! 五、活动反思 1.在活动前的早谈环节引导幼儿认识了一些夏天的水果,也在 ppt 的前面几张放置了西瓜的一些功能图片,如解渴、雕花、做灯笼 等,引起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和形象生动的 ppt图片展示,帮助幼儿尽快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此外,我还通过分段讲述、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并加以表达,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幼儿猜一猜,小老鼠过河后你觉得上了河岸的它会遇见什么呢?好些幼儿给出的想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直接到奶奶的家,有的说是遇见大野狼,有的说是遇见恐龙,有的说是遇见 老虎,有的说是遇见猴子等等。 3.在让幼儿集体讲述故事的时候,通过教师的起头,幼儿的补充,使幼儿对整个故事的情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鼓励幼儿对几个动词进行动作创编,既使幼儿掌握了词的含义,又为情景表演做好了相应的铺垫,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4.在提供头饰给予幼儿进行表演的时候,幼儿的主体性虽然得到充分的体现,幼儿大胆自由地在台上表演,得以提升自信心,增强表现欲。在第一遍表演结束后,让幼儿自己进行点评,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得到锻炼。而活动中最大的不足在于,给予幼儿表演时,提供的道具并不够多,如背靠大树坐下吃西瓜时所需的大树、西瓜, 5 未提供给幼儿。孩子们表演结束后,台下的幼儿还很感兴趣的举手想参加表演,但幼儿时间关系的原因,我匆匆的结束了活动。

5,高薪人士的职场写作秘诀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转载。

上期文章《会写作的人,你的人生不会混得差》分享了职场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读者要我继续讲讲如何提高职场写作的能力。

今天,Boy 来补这个作业。

文章开始之前,先说一下我对职场写作的理解。职场写作和自媒体写作不一样,但又有相似的地方(本文后面会讲到)。职场写作着重于清晰条理的观点。它不需要长篇累牍的故事,也不用跌宕起伏的情绪引导。相反,它需要的是客观,理智,冷静。

职场写作的目的,是传递价值和观点,推进事件的进行,最终提升工作效率。它适用于工作中任何需要文字沟通的场景,包括且不限于写邮件,写方案,写报告等等。

今天这些心得,并不能教你如何写出10万+ ,如何挑拨情绪,如何制造争议,如何煽风点火。这些Boy 也教不了。

但它们能教你如何用专业的方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一旦掌握,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水平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

关于职场写作,我的心得分为一个原则,两个技巧,三个提醒。

下面进入正文。全文3380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一个原则:对上精简,对下精细

面对上司老板的文字写作,一定要精简。因为老板的角色是把控方向,做出决策。所以一定要提纲挈领,不要废话。

在写作之前,心里就要想好:什么样的信息是老板需要看的?看完之后我希望老板有什么想法?

比如一份营销活动的结案报告。你带领团队做出一个非常棒的活动,给产品销量带来了三倍的增长。你迫不及待想把这些成果告诉老板,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PPT,结果老板看完不知道这次活动的亮点在哪里,为什么会给销量带来增长。相反,他只看到你把做的事情全都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来,翻到第五页就已经看不下去

问题出在哪里?你没有抓住老板的核心需求。

结案报告的目的,是让老板了解活动的成果,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指导意义(比如,应不应该再花钱做这种活动?)。

再加上老板肯定都是大忙人,啰里八嗦的文字,只会让他觉得你没有能力。一个优秀的下属,要帮老板做过滤器,而不是做传声筒。写给上级的东西,重点讲问题,原因,方法,启示。少去讲现象,常识,故事,道理。

比如你可以采用三段式写法:

a)取得的成果:

产品销量提升三倍;

b)成功的原因:

发力电商渠道,为本次活动带来超过70%的流量贡献(精简列出活动的亮点内容);

c)启示:

建议逐渐转型电商渠道,弱化线下门店的投入;

用这个逻辑去编写你的报告,不用超过10页。老板10分钟之内就能知道你的想法是什么,剩下的时间他会慢慢考量。

而面对下属的文字写作,就要做到精细。因为下属的角色是服从和执行。这时你的文字要具备极强的指导意义,甚至要像产品说明书一样详尽。

在写作之前,你需要考虑:我的要求是否说得足够清楚?下属看了会不会有疑问?

比如写一封安排工作的邮件。错误的写法,是为了省时间,三言两语交代完毕,剩下的全靠下属的悟性。比如下面这样:

Andy,请帮我找一下国内汽车行业最近几年的销售资料,周五开会的时候要用。谢谢!

这种邮件,下属看了会心里发毛:

Excuse me?资料要哪些年份的?国产品牌还是合资品牌?线下销售还是线上销售?二手车交易算不算?......

任务如果这样布置下去,多半收不到满意的回馈。因为这个需求太宽泛,让人无从下手。

正确的写法是怎样的呢?

Andy,下周五有一场重要的客户提案,我需要你帮忙找一下国内汽车行业的销售数据资料。具体要求如下:

1. 数据范围:近三年内国产主流A级车在大陆的销售数据;

2. 涵盖渠道:品牌4S店及第三方汽车电商平台;

3. 时间:这周三我要看第一版;

4. 提交格式:PPT;

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问我,非常感谢!

这样写,就把任务的范围全部框地死死的,让对方没有任何疑问,只管放手去做。这是不是节约了一大把来回沟通的时间?

有人会说,写那么详细是把下属当三岁小孩儿啊,以为他啥都不知道。

这点我不同意。一个合格的上司,要保证自己的文字具备可操作性,而不是充满假大空的套话。这和下属的理解能力无关,看不明白是他的责任,但没写清楚是你的责任。

这就是职场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上精简,对下精细。

讲完了“道”,接下来讲“术”。那么如何修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两个方法: 反复模仿,勤于练习

写作一定是实践出真知的技能。上再多课,看再多理论,自己不去写,永远学不会。

擅长写字的人,往往具备强大的语感和遣词造句能力。一句平淡如水的话,他也能写得妙笔生花。

我在刚入行的时候,写的话平铺直叙没重点,丝毫激发不起阅读的兴趣。我的老板为此批评过我很多次,说我写的文字“无聊透顶”。而他却总能将普通的内容转化成精炼又不失趣味的文字。

比如我写:

阿里巴巴推出无人便利店,顾客刷脸就能支付结账。

他写出来的是:

你的“脸”是最好的钱包。

再比如我写:

互联网杠精:一群没事喜欢抬杠的人。

他写出来的是:

杠精文化:我们天生爱找茬。

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而我呢,就去偷偷搜集他写的东西,拿回去研究。我开始模仿他的写作技巧,比如用第一人称来增加文字的代入感,用罗列数字来代替啰里八嗦的内容陈述,用金字塔原理来规范文字段落等等。

在日常工作中,我抓紧每一个机会去运用这些技巧。写邮件,写短信,写PPT,写报告,我都不断实践,再根据受众的反馈来调整。久而久之,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写品牌营销的东西这么专业?因为我看过许多品牌营销的大师是怎么写的。我只不过学着他们的文字和语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练习罢了。

哪怕我在微信上发一个长信息,都会先考虑文字的段落结构,是采用总分还是分总,每段文字的核心信息是什么,对方看了是否觉得绕弯子等等。我把别人的写作技巧变成了自己的写作习惯。

如果不想自己去钻研,上写作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现在很多优秀的公众号运营者都会教写作方法,虽然学完之后不一定能写出10万+,但里面一些经验和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比如文章起标题的方法,这和职场中写PPT的标题是一个道理。你递交出去的方案,如果PPT每一页的标题都写得不吸引人,怎能让读者愿意去看下面更多的内容?

再比如文章的配图,讲究文字意境和图片内容的契合。这跟做演讲时,用极简的文字和精致的图片来传递信息,是一个道理。看上去这是文字写作,实际上是设计信息的表达(如下图)。

设计你的信息表达

只要是写字,管他是写爆文还是写报告,都有相似的技巧。在哪里学到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举一反三,将同一种技巧延展运用在其他领域里。这才叫真正学会了。

无论是模仿他人,还是上写作课程,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输入。观察优秀写作者的写作方式,表达技巧,文字修辞手法,然后不断练习,比对修改。时间久了,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才是精进写作的正向循环。

讲完了技巧,最后Boy 再分享一些职场写作的要点。

三个提醒:适应语境,积累词库,克制情绪

a) 适应语境

语境,即写作文字的环境。不同语境下,文字的风格要有所不同。

写邮件的语境,是工作沟通,任务安排。在这个语境下,文字要简洁干练。不要堆砌比喻句,也不要用华丽的形容词。哪怕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但只要讲清楚问题和下一步规划,就是合格的邮件。

写总结报告的语境,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面对的对象是老板,那么就三言两语切中要害。它可以比邮件的篇幅更多,但并不意味着你能够放开胆子去讲故事。相反,你更需要时间去深度思考问题,不要写表象,而要写洞察。

写提报方案的语境,是解决特定问题,并且提振对方的信心。那么你的文字就要充满激励感,不要平铺直叙。适当加入振奋人心的词语,让听众首先从文字上就相信你是对的那个人。

总之,语境关注文字叙写的对象,沟通目的和语言风格。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不同写法。

b) 积累词库

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行业内特定使用的词语。想要让自己的职场写作更专业,那么就背熟这些专业用语。

以我自己为例,我做的是广告营销。平时每天我都会看广告营销行业的专业文章,案例分析,行业探讨等等。看多了,我发现有许多高频使用的词汇,比如“精准投放”、“消费者画像”、“购买决策流程”等等,我就把它们一一记下来,放在我的词库本里,

在未来写作的时候,我会不断“强迫”自己去使用这些词汇。比如表达“媒介投放需要根据受众属性来进行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我就会强迫自己使用“精准投放”这四个字。久而久之,强迫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

积累自己的写作词库,它们是你的文字“弹药库”。

c) 克制情绪

文字也是有情绪的。细心的读者,能根据文字来感知到写作者背后的心理变化。而我们要尽量避免在文字中流露出个人情绪,以免影响读者对信息的判断。

比如你想让同事帮忙做一份方案。这本是一次正常的部门间合作,可有的人写出来的需求却带着盛气凌人的味道,有的人写出来又带着呆呆的萌感。这样的文字都会透露出写作者的心性,进而影响到对方对你专业性的误判。

一封专业的合作需求邮件,写清楚背景,目的,时间,必要时提及一下对方部门的老板,最后以礼貌的敬词收尾。不要让对方产生任何与工作无关的遐想,这是所谓专业。

记住,写出来的文字,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职场写作中,理智要优于情感。这是和写鸡汤文最大的不同。职场写作并不用煽动情绪,而是要有理有据。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办法,就是写好之后发给朋友们看一看,看看他们能否从字面意思上揣度出你写作时的心情。

最佳标准,是大家看完之后都觉得你客观冷静,而不是开心或不开心。

以上就是今天Boy 关于职场写作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另外,应大家的要求,我换签名照了,希望大家喜欢。

感谢各位的时间 =)

6,如何轻松创作出性感广告?_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卫夕聊广告”(ID:weixiads),作者卫夕,新浪广告产品经理

上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性感营销的底层逻辑,但想创作出优秀的性感广告,明白了底层逻辑显然还不够,还需要能实际指导我们行动的创意指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创作出性感有趣的广告作品,在我们看来,性感营销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四个原则分别是:

一、要“性感”但不要“色情”

很多人区分不了性感与色情,看了我上篇文章如获至宝然后就走入了色情营销的歧途,事实上在性感营销的广告创作过程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就是误把色情当性感。

我举一个大家常见的例子:在微博用户甚至中国网民心中,杜蕾斯的性感营销无疑是最为成功和出色的,但很多营销人员对此不屑一顾,一个典型的说法是这样说的:杜蕾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本身产品就和SEX相关啊,天然就有传播性,我要都发这方面的内容,传播肯定也很广!

杜蕾斯超大号广告

这显然是对营销肤浅的理解,因为它解释不了那么多安全套品牌和成人用品品牌,为什么只有杜蕾斯火了?很多品牌在这方面做的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营销的认知跟不上,他们误把色情当性感。

我们随便在微博上找一个国内的成人品牌官方微博,看一看他们发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他们和杜蕾斯之间是差了N个杰士邦——他们从技术的角度通过并不露点很好地绕过了色情图片审查,但依然丢不掉色情营销的骂名。

格调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每个广告都有!

有人会说,你上篇文章不是从理论上剖析了为什么男人都好色吗,现在又告诉我不能发很色的图,甚至像上图中这种不露点也不行,你这属于典型的自我矛盾啊!不着急,接着往下看: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性当然是我们的本能,但由于人类特有的进化基因,性变成了一个隐私的事情(人类学教授MacCurdy认为人类之所以在隐秘地进行排泄和不可描述的行为,是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这两种行为的姿势都不利于防卫,即那些公开进行不可描述行为的人类都在进化中被淘汰了,但这种观点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和黑猩猩都在公开的进行不可描述的行为)。目前大部分社会学家都认为性变成隐私源于人类道德伦理中独有的羞耻感,而这在动物种群中并不存在。

总之,对性感的冲动源于人类本能没错,但Sex是一件隐私的事,当隐私的性和公开的广告结合到一起,矛盾就产生了:在公开的广告上看到色情的东西会激发人类独特的羞耻感,从而对品牌失去好感。

通俗地说:宅男可以在家关上房门欣赏苍老师,但如果他在地铁上刷着手机突然蹦出一个羞羞的图,他肯定会在旁人瞄到这个画面之前立马关掉。

因此,作为公共传媒的广告,设计色情内容显然不是理性选择。这时候有读者就会问: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性感”与“色情”的尺度呢,他们之间真的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吗?

事实上,社会学和互联网技术都对“神马是色情”有一个相对复杂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今天,卫夕给出一个简单判断法则,我把它称之为“卫夕性感创意准则”:

你正在电脑前欣赏一个性感广告作品,这时候你的一个同事走到你身后,如果你感到不适甚至想关掉,那它就属于色情内容的范畴;如果你能继续坦然观看,那它就属于正常性感内容的范畴。

事实上,除了露骨的色情,我们有很多的方式来表现性以及性感,性感营销不要走入了“卖肉”的误区,创意可以让我们更加隐晦、生动、幽默地表现性感,比如宜家的情人节广告、AIAIAI耳机、杜蕾斯等广告就处理得就非常得体:

宜家的情人节广告

AIAIAI耳机广告

二、不要犯“记住美女,忘记品牌”的错误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在描述广告的目的时说:“We sells or else!",任何卖不出产品的广告都是耍流氓,性感营销也一样,广告的目的不是吸引眼球,不是炫技,更不是为了到广告节上获奖,而是让受众通过广告对品牌产生好感并最终购买产品。

“关注创意,忽视品牌”是做广告中极其常见的一种错误,比如前些年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一个洗洁精的广告——老师问一群小朋友谁会唱歌啊,一位小朋友用手摩擦刚刚用洗洁精洗过的盘子,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欢乐地边擦边回答:我家的盘子会唱歌!

电视广告——“我家的盘子会唱歌”

从创意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我至今对这个广告创意印象深刻,但唯一的问题是——我忘记是哪个洗洁精牌子了!,当时的广告里肯定有品牌露出,但它并没有和广告的主创意联系起来,因此受众就会忘记这个品牌。

而另个同时期的婴儿花露水——“宝宝金水”在这方面就表现好的多,它针对洗澡这个典型的场景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童谣——“洗呀洗呀洗澡澡,宝宝金水少不了,没有蚊子没虫咬!”

电视广告——“宝宝金水”

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妈妈在给小孩洗澡的时候为了逗小孩开心会不自主地哼这首旋律优美的童谣,它厉害的地方在于把品牌融进了童谣里,“宝宝金水”在妈妈不自主哼歌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而上面的“我家的盘子会唱歌”就没有这个效应。

性销的品牌存在感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是你性感的创意吸引了受众的注意,但这只是第一步,你需要在这个创意过程中讲品牌的诉求巧妙而强烈地融入,让受众记住你的品牌才是关键。

Subway这个户外广告牌直白地表现了这个步骤,先用一个巨大的“Sex”吸引受众注意,再用Subway的Logo引导顾客去就餐。

Subway的户外广告

比如下面这个广告,这是Tom Ford香水的广告,这的确是一张让男人心潮澎湃的热图,但它要表达什么呢,被波涛汹涌吸引过来的男人和女人们会记得那个几乎都看不清的“TomFord”的品牌吗?

TomFord香水广告

我猜在香水外观包装日益趋同的时代,对这个香水品牌印象深刻的概率极小,他们只是记住了波涛汹涌!

再看下面这个广告,它是内衣品牌“K-lynn”的平面广告,图片的确极其诱人:

广告的寓意也很好,内衣是你的第二层皮肤,然而广告中的品牌露出的确太不显眼了,几乎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到底部“K-lynn”的品牌标识,这样的广告就属于典型的“记住美女,忘记品牌”的错误。

三、不要冒犯和物化女性

广告是一门关于尊重和认同的艺术,如果说品牌诉求表达不明显只是广告创意的常规失误的话,冒犯女性就属于广告中的滑铁卢了!

《广告时代》进行过统计,1990年到2010年中美国4A公司的创意总监男性比例高达86%。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广告创意的时代,性感广告不尊重女性是一个特别容易犯的错误,上一篇文章中也谈到女性形象在性感广告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比例,创意不尊重女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化女性:

2014年,一张关于阿斯顿马丁二手车的平面广告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图片中一位性感女郎露出撩人的身材,旁边的文案为“You know you are not the first,But do you really care?”

Twitter上的很多评论纷纷赞这个广告创意,但这张图也遭到了很多女性受众的批评,他们认为把女性比作二手车的创意是对女性的冒犯,最终阿斯顿马丁公司不得不出面申明该广告并非公司官方出品,而是某二手销售商所发布。

冒犯女性的广告并非只在国外,国内也非常常见,比如2013年猎豹为其火车票抢票助手推出的广告创意,就有明显的不尊重女性的表现,广告中充斥着“上”、“烂货”等刺耳的词汇,将女性物化,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广告:

因此尽管这个创意在优酷被播放了400多万次,但它在收获7000多次赞的同时也收到了6000多次踩,网友不是傻子,有愤怒的网友就在视频底下直接评论再也不用猎豹的产品了!在此我表达个人对猎豹这次低俗营销行为以强烈鄙视!

关于在性感营销中女性尊重问题在国外表现的更加明显,针对性感广告中对女性的不尊重创意,美国的女权主义组织发起#WomenNotObjects#运动,他们发布了一系列视频来反对这一营销趋势,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在YouTube被播放了230万次。

宣传片动图,公众号回复“宣传片”观看完整版视频

四、性感营销要考虑到文化接受程度

人类多元的文明让不同的社会对于性感的接受程度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不可否认,有的国家开放而另一些国家则保守。

上上篇文章讲述了印度的外卖企业Zomato在不可描述的网站上做广告被民众口诛笔伐而被迫撤下广告的例子,其实就是性感营销遭遇文化禁忌的一个典型缩影。

同样一张广告图片,在一个国家畅通无阻、饱受欢迎,到另一个国家可能就会被公众职责甚至会触犯法律。

营销学中有一个“全球当地化”营销策略,主张“Think global,Act local”,即做营销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社会的具体文化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

文化禁忌不仅表现在对性感的容忍度方面,也表现在对LGBT人群的容忍方面,在美国由于平权运动,对LGBT人群的歧视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涉及同性的广告并不算出格的行为,甚至会受到欢迎。

沃尔沃发布的广告中有同性恋的形象

然而在这方面保守的国家,比如中国,性感广告中如果出现同性的形象可能是并不理智的营销行为,平权的政治正确是一方面,但广告主并非政治组织,它发布广告是追求投入产出的经济人行为,需要考虑到现实的社会文化接受度。

性感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也是营销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同于电影等可以分级的文艺作品,广告并没有分级制度,或许你的目标人群是成年男性,但因为你投放的是大众媒体,你无法阻止儿童观看。

“What our kids see?”儿童保护视频

很多国家广告法中有直接的规定,而即使没有规定的国家,过渡裸露的广告对儿童在性认知方面也的确会产生影响,美国就有关爱儿童的组织制作了反对性感广告泛滥的视频,这个名为“What our kids see?”的视频在YouTube上得到了很多父母的共鸣。

以上就是卫夕总结的关于性感营销创意的四个准则,它可以在大家创作性感广告的时候提供指导。

卫夕从来都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为了让我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我用了一个周末的下午为自己的公众号“创作”了四副广告,“创作”二字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四张图片都源于网络,并没有取得版权。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做过广告创意的“创意新人”(我只是广告系统的产品经理,本身并不做创意)我利用谷歌搜索图片,然后仅用PPT排版就完成了“创作”,大家先忽略略显浮夸的配色!

如果我这个从未做过创意的新秀也能创作出性感广告,你也一定能,勇敢尝试一下!

行动才是改变的开始!

【作者其他深度长文,看完你会把这个公众号置顶滴】:

【深度长文】为什么微博不像微信一样设计得简洁?

【深度长文】为什么“性感营销”威力巨大?

作者卫夕,新浪微博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剖析互联网以及广告的底层逻辑。

本文已进行版权登记,侵权必究,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huweixi

7,采访了50个KOL,36氪预测了41个未来 | 2018新商业展望合集_

2018将会是残酷的一年。

并购是它的主旋律——所有可能产生大机会的领域都已置于巨头军备竞赛的阴影下——这可能带来无趣,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竞争结果。

今年,我们走访了超过50名投资人、创业者、管理者及分析师,试图通过研究新商业领域里的明星公司、热门领域,去预判接下来一年的关键事件。

我们去年的许多预言已成真,比如做内容的和做社交的越来越像、非主流文化成为主流、信息流大挣其钱、互联网金融公司集中上市、便利店等线下业态难被取代、外卖市场发生并购……

融合仍在继续。今年,我们依然在内容平台与社区、文娱与游戏、零售与电商、出行与新汽车、手机与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金融,以及新增的区块链这8大领域,预测未来一年值得关注、大概率会发生的41个趋势。

期待与诸位探讨。并期待着观察历史发生。

一、红利到顶,瓜分内容剩余流量

2018将是移动互联网继续马太效应的一年,内容平台尤盛。在资讯分发这个领域,头条、百度、腾讯以及剩余门户的分歧争执将会继续深化,多方竞争已经从暗箭走向明枪,而在短视频这块还算新生的战场,快手、头条系的两大产品,以及腾讯、YY、360等跟进的产品线群魔乱舞,市场喊了多年存量竞争之后,终于迎来“狼来了”的一天。

1 巨头收割开始

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头部公司,它们个头都已经相当巨大,但是主App已经面临增长的天花板。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增长?答案是收购。在社交、音乐、新闻、视频及短视频等领域,头部公司正疯狂而又残酷地收割腰尾部App。

对内容行业来说,今年注定是“大吃小”的并购之年。步入狗年没多久,就已经发生了头条收购Faceu,陌陌收购探探等行业重磅交易,体量虽然都在十亿美金以下,但是胜在频次高,速度快。市面上所有残存的体量稳定但后劲不足的中小公司,都将成为大公司为做大日活而虎视眈眈的猎物。

2 撒币送钱将成常态

2017年下半年以来,内容平台涌现了派派、趣头条这种依托送钱模式实现百万、千万日活的增长神话,也有直播答题这种新的拉新神器蔚然成风,这些原先看似不起眼的增长方式在不同的平台发挥了截然不同的效力,接下来也仍会改变行业认知,送钱、撒币之后,新的方式仍会不断被尝试验证。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差异化的内增长方式边际效应会愈发明显,一个新生事物从出现到被行业普及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甜头留给一个平台独享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尤其是越来越头部的内容平台。

3 内容向社交化转型

在内容分发格局渐稳、各家内容千篇一律的新形势下,平台方单纯从内容层上下功夫,已经不是一个付出回报比较高的方案了。接下来,一大批社交场景会迁移、移植到内容平台上,使得平台实现从内容与人,到人与人关系的演化。

从评论、社区、问答、类微博信息流模块渐起,到无数内容平台增添社交媒体属性,从直播平台倒向社交到一系列技术、玩法、组织方式的进步,在内容生态的基础上让人们交流、沟通、玩乐,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

以今日头条为例,今年的战略目标已然是“智能社交”。快手因为用户间存在社交关系,在2017年已经发生了裂变式增长。快手能否更像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一样,在接下来一年中发挥网络效应继续高速裂变,是留给人们心头的疑问。

4 粗制滥造的内容不行了,整肃开始

在新的形势下,粗制滥造、低门槛分发内容的时代红利已经过去了,从对内容源的整顿肃清,到各大平台频频因为执照问题出现变故,再到算法被视为洪水猛兽后阶段性回归人工审核,内容平台的最大成本,俨然已经从内容的生产,走向内容的治理。

这个浪潮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世界,像 Facebook 也正在整核心算法,调整新闻内容和亲友动态之间的比例,除却监管因素,内容行业过去几年过度繁荣所带来的问题也确实激化了社会的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加剧,逼迫平台必须自我改变。

二、广告主瞄准线下

我们正身处行业结构巨变的节点——广告营销行业正从内容驱动转向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和数据曾经被视为广告营销业的救星,但这一行的人们如今正在被无处不在的流量造假困扰。好处在于,广告营销的能见度开始被更大范围内的受众知晓,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也有了显著提升。

5 互联网公司变成大广告主

得益于互联网企业旺盛的广告投放需求,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电视和网络综艺的冠名商都被互联网品牌占据。互联网企业开始倾注更多成本在营销推广上,并且这不再是偶然出现的个例。毕竟,当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缩窄,流量红利的收割期也行将结束时,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行业也必然会面临与传统行业相似的路径选择,它们亟需通过广告营销活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种趋势将会不可逆地持续下去,而传统的广告营销人们也会发现,当这些全新的金主们进入后,整个行业环境也将迎来一波微妙的变化。比如不少追求效率的互联网广告主开始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广告制作,广告公司感觉到的压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大。

6 重新认识线下价值

除了网易云音乐的“乐评专列”,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地铁也成为了不少广告主(尤其是互联网广告主)争相追捧的媒介资源。如果每天留意地铁中出现的广告,你甚至能大致洞察到哪些行业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

一方面,线上流量价格的上涨将部分广告投入倒逼回传统线下;另一方面,没有实体产品的互联网企业需要将自身服务实体化让消费者有所感知,而线下环境能提供的丰富体验也让擅长创新的企业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快闪店是这一思路的另一明证,除此之外,例如淘宝造物节、有货潮流新品节等线下活动也开始拥有了不小的传播声量。2018年的户外广告资源仍将获得广告主青睐,而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不仅将成为商业地产运营方增强吸引力的法宝,也将变成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关系的纽带。

整合营销专家 唐·舒尔茨

腾讯副总裁 郑香霖

可口可乐媒介总监 杨曼曼

onenine首席内容官 邰毅磊

W 创始人 李三水

三、躁动的娱乐大年

用户的注意力,驱动了泛娱乐产业里人、时间和金钱的流动。去年我们的核心判断是人民需要娱乐,它的核心是消费掉大众的时间,人们总要有处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们集中的地方就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过去一年,腾讯、网易、今日头条、快手等公司的表现都印证了这一点。

2018年,好消息是创意、人才的流动更加激烈,稀薄的时间,井喷的内容,竞争不止存在于同类公司之间。以用户的身份来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极度丰富的娱乐时代。

“坏消息”是,这些产品也许会让人无意识地花了太多时间在娱乐,它们竭尽全力投你所好,牢牢将你绑在手机上。但除了娱乐的碎片化的内容,也许你还需要点别的养分。

7 打破次元壁,重新认识小众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再造一个嘻哈很难,但它起码打开了一个题材创新的缺口。2018年,打破次元壁成了最值得延续的经验。视频网站所筹备的网综中,嘻哈、街舞、机器人都属于重投入的新类型。

这个行业的人才流动也在打破次元壁,哪里是最有活力的创意发生地,资金、资源就往哪里流动。陈可辛、冯小刚等电影导演都已经声称在考虑拍网剧,换做三年前,网剧还被认为是这个圈子里上不得台面的边缘产品。

作为文娱产业标志性的产品——偶像的产生也体现打破次元壁的趋势。直播短视频平台、K歌软件、社交网络,都在为这个行业输送明星。不要再用“草根”来形容他们,在这个越来越去中心化、越来越圈层化的娱乐时代,没有什么是自上而下的。

8 文娱类公司迎来上市潮

2018年将是文娱公司冲击上市的大年,考虑到盈利现状,美国、香港是这些公司的首选。 爱奇艺、快手、虎牙、映客、B站、腾讯音乐都已经传出许多次准备上市的消息,上市成功与否,决定着它们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多远的安全距离。

上市对品牌、资金流入等各方面的影响,能让这些公司在长跑中稍微喘口气。何况真正的压力还来自它们的背后,在完成多轮融资,活过残酷的内容烧钱战之后,这些公司也到了该给投资方一个交代的时候。

这就要求这些公司必须讲出更加漂亮的商业模式故事,告诉潜在投资者投入产出比新的计算方式。在新一年里,它们必须在内容产出上投入更多金钱和资源。只不过,以内容为核心,它们说的却是社交、社区、游戏联运和生态链的故事。

9 一百倍市盈率的教育行业,还有革新可能

教育行业太火了。刚过去的一年,教育领域出现了独角兽,上市公司好未来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100倍。教育类公司也变得更有钱砸广告、借助资本力量迅速扩张,房企、出版行业跨界进入,包括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将使原来大量典型的区域性的、传统的中小型教育企业,面临兼并或者淘汰。

而从教育的定义上看,它与过去也不尽相同。对于青少年而言,是素质教育,STEAM教育;对于成人而言,则是一系列自我提升教育产品,包括知识付费的出现。2018年,这一趋势将持续发展,艺术教育、高端学前教育、国际教育都市场潜力。

随着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教育能够提供的品质、效率和吸引力都在提高。尤其是对于已经成熟的K12教育而言,人工智能、线下硬件和小班课的普及,很可能会促进2018教育内容的一次爆发性的进化。

10、游戏难以摆脱巨头控制

2018年,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巨头将继续牢牢控制中国游戏市场,看点只在于它们谁能从对方碗里多抢一点份额。

在巨头的推动下,电竞的商业价值将在2018年迎来大爆发。在试水头部赛事投放之后,广告主也在进入到电竞产业的方方面面。只是这里有个前提,游戏是有“爸爸”的行业,最头部的资源永远掌握在腾讯这样的游戏厂商手里。

不过其他环节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微信小游戏开放后,将迎来一波小游戏的红利期,中小厂商的优质作品也会有机会脱颖而出。而《绝地求生》在2017年的火爆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产品的长处足够长,有一些短板也无所谓。

11 电竞从富二代玩票转为大公司入场

可以预见,2018年顶级的电竞赛事赞助费会越来越贵,有意做电竞推广的品牌,应该早早开始备战了。究其原因,一方面电竞的影响力量级已经扩大到顶级品牌商无法忽视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证明电竞用户的年龄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更多具有高消费力的用户正在成为电竞观众。

另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苏宁、京东收购LPL联赛战队,年底又有B站、FunPlus、滔博、华硕玩家国度等四家自带资源的公司投资收购《英雄联盟》LPL联赛战队。这些公司把一支电竞战队当做流量入口的行为,是出于理性商业利益的考量计算,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富二代买战队的玩票性质。

但这里面也存在尚未补齐的短板:有数据显示,目前电竞行业人才缺口高达26万,而从业者才区区5万,做电竞教育的机会依旧很多。

12 微信小游戏可能上天,轻量化游戏会越来越多

张小龙在2018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花了很大精力介绍小游戏,动辄数亿的用户活跃度令人鼓舞,轻量化游戏很有可能迎来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游戏那样的红利期,许多开发者在卯足了劲等待风口把自己吹上天。

不过,日活千万的爆款小程序去年并不少见,今年能真正站住脚的小程序和小游戏,需要拿留存率说话。当这种轻量化游戏越来越多出现在市面上的时候,又能反过来吸引更多从来不玩游戏的用户尝试,其中有部分可能会转化为体验更好、耗时更长的重度游戏玩家。

即便轻量化游戏像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初那样成就了新一批的游戏公司,但A股上市道路短期内却不太乐观,这主要取决于证监会的态度是否会转变。

详细版请戳: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总经理 杨奇虎

星美集团执行董事 郑吉崇

骨朵传媒CEO 王蓓蓓

今日网红CEO 彭超

熊猫TV副总裁 庄明浩

ImbaTV 联合创始人 Esports海涛

英雄互娱创始人应书岭

触乐网创始人祝佳音

资深游戏媒体人多边形

四、电商和零售进入第二春,却不是由消费驱动

2017年至今,零售业呈现出难得的再度活跃,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基于消费的驱动,而是充满“人为作用”的痕迹。背后是两方的需求在靠拢——线上流量红利时代终结,线下急于提升经营效率。恰好作为基础设施的移动支付和视觉识别等技术趋于成熟,大量资本又没有了更好的去处,实体商业的格局重组撕开了一条大口子。

这是两个巨大体系的加速融合,两种不同的思维和组织架构,其中还涉及众多创业者和淘金者。

13 唯品会之后再无百亿电商?快去微信圈地

搜索式电商在过去两年进入尴尬期,阿里、京东两大平台像黑洞一样吸住流量和商家,垂直电商纷纷走向瓶颈甚至绝境。“电商战争已经结束了,唯品会之后再无百亿级电商”,人们纷纷说。

直到拼多多的数据震惊了行业——其交易量已经超过京东,2017年GMV超千亿。而这是一个仅成立两年多的公司。同时,云集微店年GMV接近百亿,环球捕手也在向百亿冲击。它们业务爆发的共同点在于,挖掘和利用了微信的社交流量,比如拼多多是拼团,而云集微店和环球捕手则是分销。

流量压力下,到“淘外”做生意已经成了第一批在淘宝发家的人的共识,腾讯对于电商的渴望则为他们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小程序则在把这种趋势推向高潮,对于还没有进入微信电商生态的人来说,2018年必须要“占坑”了,而对于手握流量的人来说,2018年则是变现之年。相对于稳定的“淘内”,这里是一片埋藏着流量和金钱的荒原,把电商又拉回了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14、巨头军备竞赛,2018年商超将完成“站队”

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对于实体商业的第一回合争夺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一年将进入第二梯队收割期。对于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商超企业,巨头大概率不会亲自收割,而是由旗下企业开展。

但无论哪种方式,2018年商超类实体将完成“站队”,站队后还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各自体系内的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会频繁出现,比如盒马鲜生与大润发已经开始合作,那盒马鲜生与阿里投资的其他业态也不会远了。

商超只是第一步,“收割”还将蔓延至便利店、餐饮、服装、商业地产。另外,很多“新零售”创业公司自一诞生就走进了投诚巨头的命运里,凡是高频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景,巨头都会将其纳入收割范围。

15 中国零售进入“空战”时代

大润发原有领导层将在未来两年里与阿里实现权力的平稳交割,腾讯、永辉战投家乐福也被认为是家乐福中国原股东退出中国的信号。

零售业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在信息化不够的年代更多仰仗经验和熟练度,但拥有多年经验的这一批零售业中坚力量,在新时代里未必能够掌控话语权。对他们来说,打通线上流量、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但这一过程却无法全靠自己来实现,必然面对话语权的流失。新零售业态已经充满互联网血液,实体商超被收割之后也免不了一步步走向大权移交的那天。

面临“新零售”的疯狂挖角,这个多年来稳固的体系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打散、重建。曾经的陆战之王已老去,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时代结束了,零售业进入“空战”时代。

16、外卖和新零售、无人货架发生关联,阿里可能收购饿了么

我们在2017年年初预测,新的一年中,在外卖领域大的并购案可能会发生,甚至外卖大战可能出现最后的胜者。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只预测对了前半个部分,2017年夏天,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

外卖领域的胜负依旧不明显。饿了么的背后有阿里扶持,而美团也在年底拿到了腾讯领投的40亿美金。双方之间大有要拼到最后的趋势,不止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36氪,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至少在短期之内,不会接受这两家公司合并。做外卖,对于饿了么来说是全部,而对于美团来说,这项业务也支撑了其巨大的估值。而补贴也都基本停止,2018年可能会继续胶着。

值得关注的,阿里是否会收购饿了么,并把饿了么掰开揉碎,作为自己的基础设施使用。阿里对口碑的投入一直不小,就是因为阿里巴巴对线下市场,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一直觊觎已久。而外卖的配送团队,跟盒马鲜生这样的业务,乃至无人货架的货品配送,都可能业务协同。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果小美创始人、CEO 阎利珉

缤果盒子创始人、CEO 陈子林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 蔡景钟

灵兽传媒创始人 陈岳峰

五、寡头相争,旅游业的论持久战

在携程、美团、飞猪“一大两小”的割据局面中,旅游行业诞生新的平台级公司的窗口已经关闭。受困于流量魔咒,近两年的旅游圈充斥着创业公司倒闭、破产的坏消息。但一个行业共识是,细分领域的创业机会依然存在。

17、大公司各自把持流量入口

2018年,携程需要在全球各地加速扩充酒店库存,同时加速建设面向海外的品牌。与此同时,它还得面对美团的虎视眈眈,国内市场,美团在门票、短途游、酒店领域持续挑战携程的市场份额,携程通过去哪儿反制美团的动作也会更积极。但应该不会爆发新的价格战,一个核心原因是,三家各自把持了稳定的流量入口,很难歼灭对方。

飞猪机票的平台模式受到航司欢迎,借助天猫淘宝双十一,特价机票很多的印象也在影响着用户心智。2017年万豪和飞猪成立合资公司昭示着大型酒店集团摆脱携程束缚、提升议价权的急迫心理,但美团和飞猪在高星酒店上的供应链能力和订单转化能力,仍要打上问号,这也会是2018年两者主要追赶的方向。

在三家大公司的阴影下,同程、途牛、蚂蜂窝等二线玩家将戴上紧箍咒,不赚钱就出局。

18、大机会没了,小机会看看“旅游+”吧

巨头垄断之下,成长型企业无非两种命运:被消灭,或者被并购。

一个行业共识是,大的机会微乎其微,但细分领域还可作为。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一些有助于改善行业效率的技术型公司会涌现,比如航空科技类、酒店科技类、目的地科技类公司。另外,很多机会将诞生在“旅游+”这个范畴,“比如旅游+游学、旅游+亲子,此间的创业壁垒是你懂教育、懂用户,而不是产品价格有竞争力。”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同程CEO吴志祥

环球旅讯CCO 王京

华威国际投资董事 朱峰

旅游商业观察(TBO)创始人 彭涵

社科院旅游特约研究员 杨彦锋

六、出行乱战,扭做一团

出行领域的边界,正在并将不断消失。

在36氪的诸多报道中,你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出行领域的新闻异常频繁:滴滴收购了小蓝,还自己做起了单车;美团在出行领域的布局持续扩张、为了对抗美团,滴滴先是和饿了么谈融资,后来号称自己做外卖业务;摩拜在网约车领域插了一脚;共享单车进入倒闭(合并)热潮;百度和蔚来汽车等做硬件的开始寻找线下渠道,投资了首汽约车……

梳理出行领域和BAT之间错综复杂的投资关系,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敌人也未必是敌人,最终的胜负到来之前,先不要急着下结论。

19 美团摩拜,打车领域的新公司

滴滴并通过兼并获得的垄断和宁静,只是暂时的。

广大群众们需要网约车,但网约车新政下运力不足,将继续成为2018年出行市场的大背景。所以,美团、摩拜这样“新”公司,神州、首汽这样的老公司,都将在2018年将继续参战。

摩拜和美团正成为关键的搅局者。虽然美团进入北京打车市场暂时遇到了一点牌照上的小阻碍。但是美团不会放弃,它甚至最近还开始试水共享汽车。摩拜则凭自己的流量优势,接入了首汽约车、曹操和嘀嗒等网约车市场的小玩家。

虽然滴滴一直称并不看好美团和摩拜,也不认为这两家公司会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威胁。但新的竞争者很可能会撕开一个口子,占据一小部分市场。竞争之下,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2018年抽佣比例只能减少。

很抱歉,在上一年对2017年的预判中,我们最大的判断失误,是认为获得了垄断且毛利丰厚的滴滴会在这一年启动上市。但现在看来,还有诸多阻碍。

20 共享单车“三足鼎立“,战争还会持续一阵

无论是舆论还是双方的投资人,喊ofo和摩拜尽快合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现在看来,两边的创始团队都还比较坚挺。

ofo和摩拜都还没有放弃融资,背后的“大腿”们似乎也没有打算放弃。毕竟,作为一门本质是租赁生意,共享单车领域是一个只要有钱就能持续玩下去的战场。于是,一个本来可能清场的共享单车,2018年初演化成三大力量支持的多角戏。腾讯支持摩拜;阿里支持ofo,并成为哈罗单车第一大股东;滴滴旗下有ofo,还有“海棠”和“小蓝单车”。

但是,共享单车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存在,它挣钱太少了。正因如此,它目前还非常依赖融资和背后的“大腿”,一旦资方出现什么异动,就会造成大的格局变动。也正因如此,它一定会变形,比如摩拜尝试做打车业务,而新业务模式的成绩如何,将决定着单车公司的实际自主权。

21、出海,有人真得利,有人讲故事

新一年,出海依旧是滴滴的重头戏。

滴滴出海的原因非常简单:作为估值超越Uber来到560亿美金的出行巨头,如何守住自己的估值,并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更好的故事。显然,相比起去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寻找机会,国际化是个更优的选择。而在国内,不论是在滴滴的传统中短途出行、最后一公里,还是新能源“共享”汽车业务,滴滴都面临着新的竞争态势。

ofo和摩拜也对外宣布2018年海外进程还将继续。但这让人有点怀疑,两家融资的钱是否还够他们在海外投放新车。这是不是,只是一个讲给资本听的“故事”。

22、新能源车和线下入口相互需要,谁能最终控盘?

各大车企和线下各大入口越来越交缠了。百度和蔚来汽车一起投资了首汽约车;摩拜牵手一汽做共享汽车; 滴滴、美团和神舟纷纷切入分时租赁市场。滴滴还在与12家车企集团合作,根据滴滴出行自己的公开发言,它未来将打造一个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共享系统,用户可以用App来用车,就像打车一样。

两者显然相互需要。正在大造车的新能源车企们,总要加入战斗——未来人们都不一定买车,可能直接租用(共享)。当它们要获取用户,就难免跟滴滴、ofo和摩拜这几家产生交集,争夺话语权。不过争夺未必会那么快,在2018年,都曾提出过共享汽车的威马、小鹏汽车等,第一台车上都是SUV,还并不是营运车辆的主流选择。

目前看起来,一个是以滴滴为代表,试图把新能源车纳为己用的系统;一个是以蔚来汽车为代表,试图参与摩拜这种上游流量入口的造车企业。两个系统如何缠斗,是2018年的重头好戏。

七、汽车业百年之变与存亡大考

2018年,互联网对汽车行业的改变还将继续。无论是整车、智能网联,还是销售体系,都将无可避免地被互联网进一步渗透。但汽车是个价值巨大的复杂产业,有着牢固的体系和的严谨的传统。2018年,将是互联网彻底改变行业之前,对传统势力低头学习的一年。

23、 量产大考3要素:产能、销售、充电服务

2018年,初创车企将经受创业以来最大的考验——量产。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及工厂能否按时交付合格的产品,对互联网基因的初创车企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汽车制造产业链复杂,生产线准备、供应链管理、甚至团队融合的矛盾,最终都会在量产中暴露出来,造成如同特斯拉Model 3所遭遇的产能困境。“真正有规模和品质的交付,有很多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量产的复杂性直言不讳。

新能源车的配套服务体系,也是初创车企需要解决的难题。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服务的搭建,和新车上市同时在倒计时。不仅蔚来汽车在布局,滴滴也在布局。这张“充电/换电网”,将是未来的一个战略要塞。

24、 BAT加码新汽车,先要撬动大车企

2018年,BAT一定会继续加码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与车企合作,使方案落地。

阿里巴巴上汽合资公司“斑马”通过做车联网来打造的爆款车,在2018年有望出现更多,上汽在斑马的角色势必要逐渐淡化,阿里的斑马势必要跟更多车企合作。这个爆款策略也会被更多人跟进。

百度的发力点还在自动驾驶,以及搜集数据上。他们的“阿波罗计划”试图用帮助厂商搭建起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交换数据共享。但对于分享数据,传统车企极度谨慎,他们体系庞大、流程规范,对于数据传统保守,并且长期以来,都掌握着强势的话语权,想要合作,BAT也得放低姿态。而且,自动驾驶在近5年内都很难真正落地。

相比于传统车企对数据的保守,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的初创车企,与资方BAT业务层面的合作更有想象力。在2018年,依然可以期待BAT等大家伙对新造车行业里的投资和合作,但是合适的新造车企业却并不那么多。

25 汽车金融这块肥肉,汽车电商和互金公司怎么抢?

汽车金融,无论是车险、新车还是二手车贷款,都有很多钱,也都有很多坑。

汽车电商们已经做了二手车贷款了,2018年,包括瓜子、优信、大搜车、人人车等都跨向新车,能怎么做值得关注的看点。不同与混乱分散的二手车,新车市场原本就有成熟的4s店销售,和车厂本身提供贷款的体系,这一回是虎口夺食。

在新车销售上,好车源不好抢。主机厂向4S店、经销商消化库存,往往是以畅销车、滞销库搭售。2018年,汽车电商及金融公司若要打入新车市场,怎么撬动主机厂?人人车创始人李健认为,车源的壁垒既不能通过打广告来构建,也无法凭用户规模与主机厂交换,因为对于主机厂而言,每一家现下的采购体量都是相当微不足道的。撬动主机厂的方法论,迄今为止都还是个难题。

汽车电商们都在建设线下渠道,这能增强他们的议价能力。港股上市的易鑫、美股上市的趣店,也都进入市场,开线下店、用重资产模式运营,将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滴滴出行创始人 程维

华平投资合伙人陈伟豪

小鹏汽车董事长 何小鹏

斑马CEO 施雪松

人人车CEO 李健

出行领域资深观察者 Devin

八、“AI改变世界”更靠谱了一点

“AI改变世界”这件事,在2018年会更值得人期待。

不只是BAT,京东在谈智能仓储配送,滴滴在谈智慧交通……BAT,以及滴滴、京东这样的小巨头,手中攥着大量数据、也有直接服务消费者的场景,这意味着,AI走出实验室,变成你我可感知的产品,机会正越来越大。你熟知的那些互联网公司,会变得更“今日头条”和“快手”。

投资人已经对动辄估值过亿美金的早期项目见怪不怪。“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成了创业圈里风靡的说法。炒作AI概念的创业泡沫越吹越大。一方面,资本的热度沿着产业链蔓延,“卖水人”、向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收割了第一桶金。智能音箱初步撬开了市场。但另一方面,落地体验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但无论如何,AI技术都正在成为新商业的基础设施,成为新的“互联网+”。

26 巨头逼近,站队开始

谁会在AI领域变得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有话语权?

答案是:掌握数据的公司。原因很简单,技术和算法上要产生差异很难,但大数据是独特的、稀缺的、有壁垒的。

围绕巨头的站队开始了。一种是BAT投资。阿里已经投资了5家AI芯片公司,成为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的股东。百度计划2018年投资10家以上AI创业公司。另一种,是巨头做平台输出技术,小公司加入生态。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生存机会存在于垂直的细分场景,跟巨头在通用领域PK,几乎是死路一条。就算对于巨头而言,深入垂直行业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医疗这类专业性高、体系和数据相对封闭的领域。就场景而言,金融、安防、教育、服务机器人、新零售和无人驾驶,被看作2018年最有落地机会的细分行业。

27 能“看懂”比能“听懂”更有钱赚

语音公司的风头迅速被计算机视觉公司盖过。2017年底,国内大四计算机视觉独角兽中的两家先后破世界纪录拿到巨额融资。原因在于,现阶段,视觉技术比语音技术的落地空间更大。机器理解人类谈话真实含义的技术尚不成熟,而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场景中的问题,包括场景安防、金融、无人驾驶。

你有没有觉得,身边的摄像头变多了?以安防为例,每年政府都有巨大的维稳投入。有数据显示,以北京市为例,每千人拥有的监控摄像头数量是59个。反恐、刑侦、情报都对AI技术有所需求。

消费者们还能感受到,去年iPhone X搭载了刷脸识别的Face ID,刷脸已经真正走入生活。包括小米、OPPO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也都在推广刷脸解锁,大有全面替代指纹解锁的趋势。政府考勤也正从刷指纹变成刷脸。

一轮硬件升级正蓄势待发。能“刷脸”的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打卡机等等都可能相继出现。

28 语音识别要摆脱“听不懂”的尴尬

目前的语音识别,一旦涉及专业名词,准确率会大幅下降。接下来,AI语音技术将变得越来越“细致”。而智能硬件、金融、制造业、教育、翻译等行业,已经对人工智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尝试意愿。

技术服务商接下来的一步是定制化服务。仅科大讯飞消费者BG,就有接近500名研发人员,专门跟合作厂商对接做前端定制、以及后续运维等服务。

而Siri这类大公司在做的通用型的AI语言助手,要达到人们对智能的预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更像是一个稳步前进的过程:拿智能音箱举例,目前唤醒的成功率、远场识别的精准度、降噪水平、跟人类持续多轮对话的能力,以及机器说话的语调跟人类的相似程度,以及我们能在音箱上使用的技能的丰富程度,都会有所提升。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松禾远望基金创始人、迅雷创始人程浩

Face++(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

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首席战略官战文宇

九、手机凛冬这回真来了

当下的手机市场和曾经的 PC 市场类似,好听的说法是成熟、稳定,不好听的说法是无趣、停滞。

在 OV 的带动下,手机行业在过去两年开始了“上山下乡”,四五线城市乃至农村道旁的围墙上都能看到智能手机的宣传。它们成功了,潜在的消费者都成了实在的顾客,中国再也没剩下“潜在”手机消费市场。

没有亮眼的新技术,没有换机的动力,即便有全面屏、AI 等新概念加持,2017 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依然在下滑,而这一趋势,在 2018 年将愈发明显。

在一个不再增长的市场里搏杀,意味着每一口肉都是从敌人碗里抢来的。

29 小米、OV,巨头线下“血战到底”

“我们要坚定地战场前移,指挥部设在前线。我们要以省为单位、以城市为单位、以每个县乡甚至社区网格为单位,在战场的每一处始终保持勇猛机敏,寸土必争、血战到底。”在小米的新年内部信里,雷军说,要在 10 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

“县乡乃至社区网格”,基本已经下沉到线下渠道的神经末端。小米之家自建自营,成本高,可以用来圆满小米“新零售”的故事,为二级市场多讲一个故事,但实际上,要依赖合作伙伴的小米专卖店和授权店,才能真正深入到县乡社区。

借着步步高的线下销售渠道优势,Oppo、vivo线下的 20 万销售点,是 OV 开疆拓土、超越小米的先锋功臣——到了市场不再增长的时候,20万销售点却可能成了负担。2018 年,OV 的渠道会精简,并加强自己在一二线的渗透率。

“互联网思维”和“线下商业本质”的神话,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已经全然去魅。线下之战意味着,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

30 出海必需但很难,小公司日子更难

以往中国手机公司把海外当做补充市场,但2018 年海外市场的地位会慢慢与国内平齐。出海不但是因为国内换机潮的红利已经消退,还能拉动公司所在地的出口额,改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毕竟,华为进军美国的失利,在 2018 年可能还会发生在其他公司身上。

小公司在海外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依靠海外的成绩,一加在 2017 年获得了 100 亿的营收,足以支持它继续做“小而美”的公司,但一个原因是它没有面临来自华为、小米的正面竞争。

苹果与三星竞争时,一方面是产品和营销的厮杀,一方面也在专利方面互相攻击。大举出海的中国公司,可能也会面临相似的处境。一些在国内能蒙混过去的方式,在国外可能会让公司付出极大的代价。

内外夹击下,小公司的日子会更难。谁会在2018年死去?行业里都在窃窃猜测。金立这样的品牌非常危险,而魅族黄章的“梦想机”做得好不好,对魅族这种体量公司的影响也可能是致命的。

31 都要卖高价,但是支撑高价的技术(噱头)在哪?

2018 年手机无疑还会变贵,BOM 成本变高,消费者也有付费意愿,京东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70% 以上的用户购机预算超过 2000 元,预算在 3000 元以上的消费者占比达 31.8%。

但要让用户掏钱,卖点在哪? 2018 年的新技术,没法能像视网膜屏、指纹解锁一样轻易俘获用户。

全面屏是目前最明确可预见的卖点,但看起来更像是 PPT 上的噱头。比起前代手机,它们没太多视觉上的优势。苹果引领的“异形屏”可能会是最佳选择。传闻华为 P20、小米 MIX 2S 和 vivo X30 等旗舰机型都将使用异形屏。

荣耀总裁赵明对36 氪说,全面屏是小风口,“5G 是真风口”。5G 可能带动的不止是手机行业,它延迟低,带宽高,速度快,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都离不开 5G 的普及。每次网络的进化,都会把手机产业带向新的高峰。

5G虽然不会在 2018 年成熟——2018 年,5G 将完成标准的制定,通信设备也会在今年开始搭建;2019 年,消费者可以体验到 5G 手机;2020 年,5G 可以正式商用。当 5G 时代真正来临时,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差距会再次拉大。

32 AI ,手机的未来

电影“Her”中的AI手机,将是手机行业长期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的中高端手机都说自己有人工智能,但效果欠奉。

AI手机之战,关键是数据。为了获取数据,硬件出货量便更加重要——硬件不仅包括手机,也包括其他能联网的硬件。

小米在构建自己的物联网标准,从庞大的硬件用户那儿获得数据。华为也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华为不但手机出货量过亿,还建设有众多的网络设备,这都可以成为它数据的来源。

只是,当数据成了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都急需的资源,纷争在所难免。华为和腾讯已经为此事发生了摩擦,而当合作进一步深入之后,类似的摩擦也会越来越多,在摩擦过程中,AI 时代的隐私规则才会逐步完善。

33 智能硬件“挖手机的墙角”, 用说话解放双手

多亏了语音技术,被看淡了三年的智能硬件行业正摆脱不温不火。

智能音箱开始火了,苹果的无线耳机Airpods颇受好评。苹果、谷歌、三星、科大讯飞、出门问问……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线耳机。随身、轻便,能调动AI语音助手,让耳机被看作是很适宜作为入口的产品。

“今天手机占用了人们95%~98%的时间,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手机这种媒介设备一度被看做手的延伸,今天你已经可以通过手机处理几乎所有事,但手机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你希望解放双手的场景。”出门问问李志飞、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夏勇峰这样的从业者们,认为智能硬件市场因此仍有机会。

手机不再被认为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但目前,小米依然是智能家居生态链中做得最好的一家,2018年小米上市,这也是它千亿美金市值故事里最有力的一笔。

试图从语音切入、掌控入口的人们,比如BAT、科大讯飞、搜狗,目前还没能解决语音唤醒成功率的问题,从销量上看,市场也并未真正打开。技术巨头们是不是能在2018年强推出Amazon的Echo那样的爆款?这可能是改变格局的关键。

360 手机总裁 李开新

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 李楠

一加科技创始人 刘作虎

荣耀总裁 赵明

小米生态链副总裁 夏勇峰

出门问问创始人 李志飞

优必选高级研发副总裁 吴牟雄

Rokid创始人 Misa

某手机渠道商高管 Taylor

十、监管之下,新金融模式创新终结

贯穿2017年全年的主题无外乎几个关键词:现金贷、监管、巨头、上市。现金贷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头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监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织而成了互联网金融冰火两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随着监管加速收紧、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消退、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遇到挑战、规模和盈利空间均被压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机会又在哪里?

34 监管更严,上市潮还在,但不会再有新的“罗敏”

2018年,不该对监管的“心慈手软”抱有幻想。监管会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贷、征信、资管、以及刚刚爆发的区块链,都难以逃脱。

这不全是坏事。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被强监管,作为创业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监管抱有侥幸心理,更不应该以投机的心态钻监管的空子。合规仍是唯一的出路,曾经轰轰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编,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场的命运。

尽管如此,2018年会延续2017年的上市潮,并且会有一批企业——比如陆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挂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主流商业社会对其的认可。

但上市冲高市值再下跌的戏剧化故事也许不会再现。对高市值的期待会冷静下来。大家也逐渐意识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资本市场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后者意味着自我矫正、意味着走到阳光下,意味着赢得信任。

35 新巨头也难逃手脚被束

在重归牌照监管的主题之下,互联网巨头也很难在金融业务上获得飞跃式发展,即使是蚂蚁金服这样的巨头,在监管之下,小额消费贷业务的收入利润也会受明显影响。

继BATJ后,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在过去一年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们对金融科技虎视眈眈,但是,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这个产业再孵化出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如此体量巨大、牌照齐全的巨头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尽管它们坐拥流量、牌照、技术、人才等资源领先优势。

腾讯的金融业务尚有想象力,但新的互联网小巨头想像原来一样不断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土和利益,已经不太可能了。但基于自身体系做一些闭环式的业务,将金融作为整体业务的一个内嵌产品、增值业务,寻求线性发展,还是可以的。

36 模式创新已死,技术创新看好,草根难有活路

做技术还是做金融?这是个问题。

在强监管之下,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会自然的向两个方向分化:技术驱动、金融驱动。

中国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没有金融科技。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实实接受监管,尤其是一行三会的领导,没有牌照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做科技,老老实实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颠覆金融。未来,做科技还是做金融,是摆在行业内所有公司面前的一个选择。

像趣店这样的面向C端的、流量驱动型机会已经消失了。监管在斩断金融科技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斩断了他们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在未来两三年内,模式层面的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大量非持牌的创业公司将被清退出市场。

技术驱动型的创新还有机会。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大数据和AI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会是未来两年的重点,比如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信贷产品等,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37 出海的机会窗口刚刚打开

像很多行业一样,随着国内的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失,金融科技创新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东南亚。

一方面,出海对于大量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避险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已经被证明的模式现在在国内很难发展了,那么东南亚人口众多,经济环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错,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适合互联网金融出海。

具体的出海方式有多种:自己做、孵化团队、投资当地企业等。比如,星合资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主要做现金贷、消费分期、贷款超市等业务。还有人认为,金融行业敏感,与其自己做,不如找一个当地的合伙人来做,或者直接投资当地企业,更安全。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当地商业环境和社会,是接下来一年金融公司出海要面对的问题。

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

点融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

钱袋宝创始人、现区块链领域创业者孙江涛

十一、革命?泡沫?冷静后区块链可能诞生初代巨头

“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人皆谈区块链”,作为2018年开年的第一个“风口”,区块链在被部分投资人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同时,也引发了同样庞大而激烈的质疑:它是更多通过币市投机而进入大众视野,因此大众对它的认知更多与币市的上涨和下跌息息相关;它目前的商业实际应用还停留在小范围测试阶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强的颠覆性,因此对区块链未来一年的判断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不谈币市的喧嚣,还原区块链技术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骗局,仍然是一个处于非常早期的技术。它也会遭遇类似于2015年的VR、2016年的人工智能一样,呈现W型的发展过程。

38 区块链的热度会逐渐下降,进入沉淀和调整期

区块链在舆论和资本上已经接近到达第一个发展的高峰。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总计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实场景落地的,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公司。而纷纷宣言杀入区块链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目前也仅仅停留在谈概念、讲故事的阶段。

2017年币市火热的原因之一是:以智能合约为标志,区块链技术走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与现实商业场景结合的可能,也让长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资者看到了希望。“做市”炒作,以及2017年上半年监管还未关注到这一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2018年,这些优势条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币2018年年初的“腰斩”证明了这一点。监管压力已经使得大部分国内项目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长期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发展期,投入回报周期长。这些因素会使得大多数追逐短期的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减弱。

热度会在2018年会逐渐衰减,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当区块链的泡沫被刺穿后,整个行业由癫狂回复理性。并由此可能会诞生出第一批真正在产业上有影响的公司,也就是区块链行业的初代巨头。

39 底层技术的进化是重中之重,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点

可以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可用性远未能达到商用标准。

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承载高频密集交易等问题。例如,被广泛使用的底层技术以太坊的性能无法支持高频、大用户数量的应用,每秒只能做7-15笔交易2017年的以太猫就造成了整个以太坊网络的严重拥堵。

并且,基于共识算法而存在的区块链,本身就没有在研发人员当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没有统一规范,造成基于不同底层技术的公有链、联盟链无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最后,目前的区块链在开发、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门槛。

这都意味着,如果没有底层技术的革新,区块链只能局限于少数的to B场景,to C 的商业应用遥遥无期。

因此,区块链在底层技术层面依然需要不断迭代创新,这应该是2018年的一个观测重点。国外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有EOS、AE,国内有NEO、量子链、阿希链等,将在2018年迎来重要节点:它们有些会在上半年正式公测、有些会完成技术迭代,有些则会扩张已有的生态。它们的表现,将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区块链未来的评估。

40 落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上很难,成功的代价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区块链行业快速走向应用,出现大量基于特定的商业场景的项目。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伪“区块链+”投机项目。

区块链依托于公链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尝试已经不少,金融、征信、游戏、版权、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区块链加应用场景,应当首先考虑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例如,盲目强调“去中心化”,很可能会忽略中心化带来的效率增益和专业优势。

而且,线下也得有配合的设备。例如,用区块链做共享租车的前提,是智能车锁的普及。而对大多数日常交易来说,区块链技术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区块链与商业场景结合模式可能有三点: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隐私保护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的交易需求。同时,考虑到现在的技术性能还太弱,低频交易会好过高频交易。

这都意味着,2018年区块链不会有人们期待的“爆款”的出现,因为爆款前提是大用户量,但区块链无法支持,大部分可应用的区块链项目仍然会从B端开始。

41 大公司会持续入场,但仍然会以实验和布局为主

区块链是巨头掌握强大话语权之下的必然产物。

大公司的进入会为区块链带来大量的新关注度,但大公司优势,包括流量和用户量、资本、技术储备,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区块链领域的领先优势。

另外一方面,区块链相关的如代币发行、交易监控、敏感数据会带来很高的政策不确定性。因此,大公司介入时,很可能不会规模化,而以小范围技术实验和布局为主。

此外,外整个区块链行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早期区块链行业是由技术极客引领的小范围社区,人数少,难度高,技术分散且缺乏统一标准。当区块链逐渐落地,原来的师徒制、项目制的传授方法已不适用,需要有体系的职业教育。这将是今年年初迅速会出现的一个趋势。

NEO创始人 达鸿飞

量子链创始人 帅初

比原链联合创始人 段新星

沃尔顿链CEO 莫冰

阿希链创始人 单青峰

闫浩(内容平台与社交)

方婷 (大文娱)

张信宇(游戏)

王水(广告营销)

王卜(零售与电商)

乔芊(零售与电商、旅游)

韩洪刚(文娱、手机)

孙然(人工智能、前沿科技)

杨林(出行与O2O)

王海璐 (新汽车)

张雨忻(金融、区块链)

冯尚鉞(区块链、教育)

文章TAG:诚新二手车ppt模板[幻灯片]【原创】这样的车大家喜欢不?二手二手车ppt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