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利川杨柳寺学校在哪里,2019利川禁鞭详细区域

利川杨柳寺学校在哪里,2019利川禁鞭详细区域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5:32:49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由于闸口建在邗沟末端,故称末口。导航仪带着我们在翔宇大道向东行驶,到达目的地,却找不梁红玉纪念馆。秦汉时邗沟仍在发挥作用,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畅通。于是,在邗沟入淮处修建一座水闸,船行开闸,船过闭闸,以保持邗沟的水位。

古末口遗址在哪里发现的?为什么

古末口遗址在哪里发现的为什么

末口,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拗口,弄清楚了,却能了解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历史。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征服越国后,决心北上称霸中原。向北用兵,必须粮草先行。于是,决定先修通长江到淮河之间的航道——邗沟。现在从地图上看,从扬州到淮安之间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湖泊。夫差组织人力挖渠筑堰,把一个个湖泊串连起来,使长江的船舶可以直达淮河。

运粮通道打通后,吴国便与齐鲁开战。这时的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机攻入阖闾城,吴国由此而亡。秦汉时邗沟仍在发挥作用,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畅通。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为了将南方的财富运到洛阳,征十余万淮民修邗沟,是在原线路上进行整修,拓宽航道,基本形成今天大运河的规模。

为保证邗沟有足够的水量供航船,需从长江引水。方法是建闸引潮,涨潮时将闸门打开,江水溢进邗沟,退潮时关闸蓄水。又因邗沟水位比淮河高,枯水季节无法行船。于是,在邗沟入淮处修建一座水闸,船行开闸,船过闭闸,以保持邗沟的水位。由于闸口建在邗沟末端,故称末口。导航仪带着我们在翔宇大道向东行驶,到达目的地,却找不梁红玉纪念馆。

再向前行,从道路右侧施工围墙豁口中看到一块高大的石碑。停下车来,走进高低不平的工地,见碑面赫然刻着“古末口”三个大字。石碑立在一米多高的花岗岩台基上,被镶嵌在一座青砖砌筑的碑亭内,亭盖为卷棚歇山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再看,石碑右前方立有一块黑色花岗岩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古末口遗址)。

石碑左侧是一座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墙上竖写着一行大字:古末口泵站。走近看,泵站后面是一条并不宽阔的河道,看来古末口仍在起着调节水位的作用。登上台基,看见石碑的背面刻着一篇《古末口碑记》,粗略读来,恰也朗朗上口。现将碑文摘录如下:京杭运河之最早河段邗沟,系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沟通江、淮,北上争霸而开。

其南接长江茱萸湾,北连淮河山阳湾于末口。邗沟高而淮水低,故末口筑有北辰堰,以防水泄而舟滞也。明初,于末口之两侧次第建仁、义、礼、智、信五坝,实乃北辰之延伸,以应盘驳舟楫剧增之需也。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通漕,然遇冬春运道浅阻,舟船仍经淮安五坝。迨万历四年(1576年)开草湾河分洪,逐步取代故道,末口远离淮岸,始渐废而混为断垅残洫,是亦数也。

噫!古末口,实乃淮安城之根本也。设若无末口,则断无淮安之城市。而末口之彰显于史,乱世则缘于攻守之剧也,盛世则麇以舟车之繁也。遥想夫差当年,待渡堰前,舳舻塞运,旌旗蔽日,干将寒光,风云霸气,威灵起于末口,怒潮直压淮泗。而人烟之聚,市井之繁,亦始于此也。嗣后,若值烽烟笼罩,分淮对峙,南必得而进取有资,北必得而饷运无阻。

一旦两淮失守,大江暴露,南国之气数亦尽矣。于是筑坚城,号银铸,立帅府,置严戍。舰阻北辰,周世宗翦屠孽深;兵拒假道,宋赵立抱定丹忱;褚不华之困守,张士诚之强攻,几回血涨壕池,几多尸摞雉堞,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亦无过矣。淮安地处平川,而不弃不舍者,实为争一末口也。长淮要害,无逾于此也。然而浩劫难灭地灵,血火原草,春至愈青。

每逢天下大统,四海一家,漕粮贡品,尽趋京华,物畅其流,货逐其价。则北辰上下,帆樯云集;末口东西,卒夫蚁聚。而塞北海南之产,江左岭表之生,关陇山陕之翘楚,川黔湘鄂之铺陈,燕赵齐鲁之特色,闽越浙赣之奇珍,多不惮艰远,五方辐辏,盘驳装卸于此,呈海涌山列之象也。而流连栖滞者,更有李太白行吟之楫,米元章书画之舫,扶桑国求法之僧,新罗坊侨聚之商。

名城繁盛,实缘于此也。噫!杨柳风横,城碍十洲烟岛路;芰荷香绕,寺临千顷夕阳川,此赵倚楼之乡思也;夹岸星垂,灯影半临淮运水,凌波歌艳,筝声多在客家船,此项之迁之夜泊也;月涌淮流,城头更鼓惊乌鹊,曦偕潮至,坝口风帆戏白鸥,此姚广孝之登览也。诸先贤之描摹,皆畴昔末口之丽景壮观也。几番风雨,几度沧桑。今日末口已为华灯掩映之街衢,楼阁参差之市廛矣!。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记述的是在一场微风细雨的春天里,诗人拄杖郊游的事,写了春风的温暖,表达的当然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要说妙呢,就妙在他对春的描写与众不同,当然,不止于此,我们慢慢说来,先看全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妙整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说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一颗古树的树荫下,他把船系在树上,拄着拐杖等上了岸,走过桥东,欣赏着无边的春色。

第一个妙处:本来是自己年老体衰,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说是拐杖扶着自己“杖藜扶我”,这就把拐杖拟人化了,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诗人的游伴,并且是值得信赖的游伴,有了这位老友相伴,诗人才得以驾舟出游。第二妙这里还有一处也很妙,那就是“桥东”。为什么一定是桥东呢,桥南、桥西、桥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桥东跟桥其他方向风景有很大差异吗?一个小破桥而已,能有什么差异!其实啊,在古代特别是诗词里,“东”经常就是“春”的同义词,比如我们常在诗词中看到东风, 实际上就是春风,因为只有春风是从东面吹来,《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借东风是在秋冬季节,他却借来了东风,所以周瑜才会认为他会妖术,要杀他。

既然是春游,那么肯定只能是“桥东”,换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第三妙这两句写景,眼前有杏花盛开,有杨柳依依,有细雨绵绵,但是他又不直接写眼前所见,而是写身体所感,把重点放在了“浴湿”和“不寒”上。浴湿,是细雨绵绵,若有若无,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几分娇艳;不寒:是春风拂面,暖暖的,吹动着柳条轻轻扬起,更添几分春色。

轻巧的两个词,就把缤纷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动。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倾盆,如果春风是冷冽透骨,谁还有心思拄仗郊游呢?第四妙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历来诗人在写春天的时候啊,要么写得非常“大”,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如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份大,是包罗整个春天;要么写得非常“小”,比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如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小,是春天的一角。

文章TAG:利川禁鞭杨柳详细区域

最近更新